487 丰收的季节(600票加更)

大宋有毒 第十个名字 2703 字 11个月前

和霹雳弹、火油弹,新军已经可以从装备上碾压同时代的所有的军队,没必要再更换滑膛枪。那玩意并不比现在的武器先进多少,造价还那么高,没什么大用。

那能不能弄几门滑膛炮出来呢?技术上完全能,可实际情况不允许。新军不能再加强战力了,那样会让朝臣更恐惧,保不齐连皇帝都得有想法。

所有的热武器研究都只停留在试验阶段,即便试验成功也只能进行生产工艺方面的磨合调整,没有必须情况下不打算批量生产。

到底是先去化学实验室试验火棉,还是去凉州机械厂里完善枪管加工工艺呢,亦或去毛纺厂看看黄氏纺车,或者巡视一下棉花田?

“甜瓜长势不好……我说大上啊,你手脚都有伤,没事儿就歇会儿吧,又不缺那几口瓜果吃。”还没等洪涛想好该优先干什么,高俅又一瘸一拐的来了。他真没什么新发现,是来求解惑的。

这家伙也属于闲不下来的主儿,凉州的化学实验室和玻璃作坊属于新建,还没有正式生产任务,他就在旁边弄了一个暖棚,打算继续种瓜点豆。

之所以要来洪涛这里求助,原因很简单,野地里的瓜秧比暖棚里精心伺候的长势还好,这让他百思不得其解。

“老师不是说遇到不合理的问题,一定要想办法了解清楚,好奇心才是做学问的根本动力……”

高俅一看老师不愿意给答案,不得不把绝招祭了出来。这一招号称必杀技,是孩子们通过很多实践总结出来的,对付养父非常好用。

“……成吧,去告诉黄蜂备马!”洪涛咬了好几次牙,忍住了揍高俅一顿的冲动。这群孩子学好慢,学坏是真快,连高俅这么老实的人都知道用自己的话来堵自己了。

暖棚的面积没有马尾城大,总共不到半亩地的样子,里面的瓜秧长势并不赖,绿油油的看着就健康。但高俅说他在实验室西边还种了几陇瓜苗,打算趁着春夏季节合适增加点产量。

问题就出在这几陇瓜苗上,它们的长势更好,绿得都发黑了,植株更高、叶片也更肥厚,真的有点气人。

事实上没有官府提供白叠子花籽、没有必要的培训指导和收购指标,自己种植白叠子花还是很不靠谱的。

棉花种子需要用硫酸脱绒,还得拿热水浸泡催芽。前者是洪涛根据后世农业技术发明的绝招,后者则是回鹘农民世代总结出来的窍门,两者合用效果应该更佳。

进入五月份之后,好消息一个接一个的传来,让洪涛都有点目不暇接了。先是肃州城建造完成,质量如何没亲眼看到,但周一日和王大的信里都不约而同的用上了一个词儿,坚不可摧!

想来有王七这个融汇中外的建筑天才在,新肃州城必然不会成为豆腐渣工程。

接着是王二的统计数字出台,凉州城附近的拓荒田播种白叠子花宣告初步成功,出苗率很高,甚至比回鹘人的还高。

这让几位回鹘农民百思不得其解,只能把原因推给土地,说这里的土地太肥沃。其实这和硫酸脱绒的效果密不可分,原理嘛,洪涛也不清楚,反正后世棉农就是这么做的,肯定有原因。

然后是化学实验室的王四和王五携手,经过两个多月的不断试验,终于把无水乙醚给弄了出来。王十四好奇心太大,非要试试官人所说的迷醉效果,结果被连夜送到了凉州城,见到洪涛时还处于半昏迷状态中。

这么做的后果就是被免除实验室试验员身份一个月,专门负责打扫实验室和院子。敢于挑战规则的人,不管后果如何,都要受罚。

还没等洪涛的笑容完全绽放出来,黄怀安又来献宝了。土铣床和车床没什么突破,但他把纺车给改造了改造,提高的不算太大,四倍而已!

纺车,就是把丝、麻之类的纤维捻成线的工具。最初人们是用手捻线,太慢了,后来才发明了手摇纺车,由锭子给线加捻,速度快了很多。

凉州毛纺厂就是采用的此种生产方式,先把处理过的羊毛变成毛线,再用织机织成布匹,才能制作毛料布匹。毛纺厂的毛线产量并不取决于织机的多少和先进与否,而是看纺车工人能纺出多少毛线。

和丝绸、麻布比起来,毛线多了一个用途,它可以不通过织机编织,用手工织造毛衣毛裤,但在纺线的环节上没任何差别。

可是棉布就没这个优势了,谁也不会自己拿棉线编织衣服穿,必须织成布才有用。这么一来,纺线就成了限制织机产量的环节,太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