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浓度再高点,这些瓜苗不仅不会生长旺盛,反而会因为根部萎缩而枯死,或者根本不长,这就是常说的烧根现象。
那硫酸铵有用吗?必须有用啊,它是高效氮肥,对种地的农民而言简直就是神药。土地酸化的问题非常好解决,把硫酸铵的价格调高,逼着农民用它和农肥、土化肥一起用。只起到补充作用,含量别太高就不会引起土地酸化,还能起到增产的作用。
而且吧,硫酸铵还有除虫去病的效果,不是对人体,而是对植株。有了它的加入,可以预防和治疗一部分农业病虫害,放在古代这就是高产的不二选择。
再往大点讲,能把每亩地的产量提高百分之十,对整个国家而言就是了不得的收获。既没增加田亩数量又没多占用人手,平白就多了一成粮食。上到官府和皇帝,下到平民百姓都得乐开花。
在古代什么是战略级别的武器?第一个就是人,没人干啥全不灵,打仗都吃亏;第二个就是粮食,没粮食人越多死的越快;什么兵甲利器火枪大炮都得排在后面,不值一提。
所以洪涛真不用考虑先做什么事儿了,就是它吧!先把硫酸铵的收集、提纯工艺弄出来,然后湟州、甘凉路,乃至整个北宋的粮食敞亮全会大幅度提高,这就叫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如何收集硫酸铵呢?这是个新课题,洪涛也没涉及过。但没关系,他有的是时间和人手,慢慢试呗。
采用制造盐酸的水浴方式不好使,因为焦炉煤气中氨的含量没那么高,也不像氯气那么容易溶于水,仅仅靠加大接触面积得到的硫酸铵溶液浓度很低,还特别费硫酸。
那就换一换思路,能不能得到浓度更高的焦炉煤气并增加中和时间呢?这回就得看胡家丑儿的了。
他对各种窑和各种管道一门灵,早就接替了他父亲胡二成了湟州最大的窑匠。收集煤焦油的一系列管道和冷却池就是他发明的,现在还得由他出手。
煤焦油就是利用的焦炉煤气,合成硫酸铵的工序根本不用单独建立,丑儿的选择就是在煤气冷却池前面加一座煤气收集室,用鼓风机把焦炉煤气全都吹到这个密闭的空间里,先和下面硫酸池里的硫酸产生反应。待到气体温度下降之后,再打开阀门往冷却池里放。
这样一来,氨气含量高了,硫酸铵溶液浓度就大了,还为煤焦油去除了一部分杂质,对后期分馏煤焦油还有好处,真是一举n得的绝佳办法。
要知道暖棚里的土地是深翻过的,还施了底肥。松土、浇水高俅是一次不落,且环境温度更高,怎么会长不过普通田地里的呢!
“大上啊,这回你可真把为师难住了,是不是种子不同?”洪涛只是个阳台族,看过一些有关种植、积肥方面的书籍,理论知识多于实践经验,对于这种明显不合常理的事儿也没法解释。
“此地的瓜秧都是从暖棚里移植出来的,老师不是说过植株过密结果反而少,学生才会多此一举。”高俅对这个解释不认同,种子都是一样的,甚至发芽长出真叶的地方都是一样的。
“黄蜂,你去找两个精于耕种的拓荒民来,我还就不信了!对了,是请来啊,人家要是忙就花钱雇,别败坏了你家大人的名声。”
看着高俅一脸愁闷,洪涛的好奇心也被激了起来。今儿还就得和它耗上了,自己不明白没关系,咱有明白人能请教,总不能专业的农民也给不出准确答案吧。
但这次还就是没有答案,黄蜂找来的两位老把式看过两块地里瓜秧之后,又翻了翻地里的土,再捏起一点放到嘴里品尝,然后异口同声的说是田亩里的土更肥,所以才会让瓜秧长得如此旺盛。
但人家也说了,土地太肥沃对瓜果没有啥好处,会造成瓜秧疯长却不爱结果。什么时候施肥、施多少都是有讲究的。
“大人真是神仙下凡,教出来的学生种地也如此精妙,幸亏大人的学生不多,不然就没了我们的活路。”
不过对于高俅的种植手艺两位老把式还是交口称赞的,他们不太明白暖棚的用作,只是觉得能让瓜苗出芽如此早必须是绝技。
“嘿我个暴脾气,黄蜂,去通知莲儿,把本官的午饭端过来,今儿本官和它们拼了!”
这样都没得到满意的答案,洪涛真忍不了。自己是星君下凡啊,怎么能对付不了几棵瓜秧呢,尤其是当着学生,这个脸丢不得。
“高俅,你老实交代,到底往地里埋什么了,是不是专门搞把戏来折腾老师玩的。宸娘年纪小,王二、王十她们是女孩子,调皮一些本官能忍,你要是也学她们肯定没好果子吃!”
坐在地头上吃完了午饭,洪涛开始了仔细勘探,甚至挖出几棵瓜秧,把地里刨了个半米多的大坑,依旧没找到土地肥沃的答案,有点恼羞成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