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想起上次运送钢铁大车过分水岭时之艰难,如果西宁有平直的官道,也许当时还真舍不得将大车拆卸了,官道,无论是对于商贾百姓的出行,还是对于军队的调拨,都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可惜,他现在没有足够的财力去修筑大量的官道!
他苦笑了一下,西宁实在太小了,小到很多物事无法自给,包括生铁、银子……
天命都督府暂时肯定不能公开,至少在于朝廷彻底决裂之前,只能存在大脑中,李自成将它的框架记录下来,以便将来不断完善。
看看自己记录的要点,李自成觉得,军事上已经有了一定的特色,但民政上的特色尚未体现出来,将来用“均田免粮”做为口号,肯定行不通,这不过是赤裸裸骗人的把戏。
如果给地域内的百姓免粮,那文武百官、还有大量的士兵吃什么?难道像陕西的盗贼那样,去他地强抢?士兵人数少时,这也许是一条路径,但人数一多,肯本不可能抢到大量的粮食!
再说,如果到处去抢,主要靠抢,破坏了农业的基础,最后又何来粮食?
“涸泽而渔、焚林而猎”,绝对不会长久!
必须像现在的西宁这样,西宁军所到之处,维护一方百姓平安,建立稳定的供给,至少粮食能自给自足。
要将百姓、农田的效率充分发挥出来,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还得人人遵守,特别是掌握士兵和掌握兵权的各级军官。
李自成对照朝廷土地兼并、税赋不足的缺点,总结出两条解决办法:耕种有其田、税赋面前人人平等。
现在的大明,土地兼并愈演愈烈,但宗室子弟、仕子们掌控的大量农田,还有皇庄,根本无需纳税,而经济收入处于社会最底层的普通百姓,却是不断被加税。
弦崩得太紧,总有一日会断的。
朝廷税赋不足,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工商税的流失,商人掌握着可敌国的财富,却是游离于纳税者行列。
不过,这一点在西宁地区,已经出现了积极的变化,随着《工商律》的颁布,以金一心、穆青山为首的西宁商人,已经接受了工商税。
西宁接下来要做,便是制定相关的《土地律》,对土地进行重新分配,所有的土地一律纳税,打破权贵对土地的桎梏,尤其是一些土司,既掌握着土地,又掌控着劳动者。
撒拉尔人已经被灭掉,土人中的土司制度出现松动,但还有回人、藏人。
现在还不能全面树敌、破坏西宁地区的稳定,让朝廷对西宁生出警觉,但要着手准备,各府县对于域内的土司、土地大户不纳税者、拒纳工商税的,要登记在册。
不是不清算,是时辰未到。
天命都督府、迷彩军服,还有尚未设计的军旗等,暂时只能存在纸面上、头脑中。
在朝廷发现西宁的状况之前,李自成决定,要充分从朝廷的躯体里多吸收一些给养,在壮大自己的同时,也加速朝廷这具行尸的毁灭。
{}无弹窗回到后衙,不过才是未时与申时之交,晚饭还早,李自成便去了书房,将各地送来的文书过一遍。
其中一份来自西海的讯息深深吸引了他。
讯息上说,曹建建造的战船,已经下了水,载重达到六百石。
李自成按照后世的标准换算了一下,战船的载重超过三十吨,如果当做运输船,一次可以装载五百人,不过作为战列舰,不可能满载,它的主要目标还是装载各种武器弹药。
三十吨,与传说中郑和下西洋的“大宝船”差多了,“大宝船”载重量据说达到八百吨——一千吨,不过,后世再没见过原型,连图纸都丢失了,一切只是传说。
即便“大宝船”依然存在,也不能作为战船,当时设计大船的目的,乃是为了运载更多的货物,所以“大宝船”只能是商船,船上装载有士兵武器,可以算作武装商船。
李自成需要的,乃是战船,最好是载重量特别大的战舰。
曹建按照汤若望临时图纸所造的战船,至少可以算作战舰的雏形,或者是缩小版的战舰。
现在的战船上并没有许多精密的仪器,下水就意味着成军,只要有足够的水手、士兵,马上就可以形成战斗力。
李自成心中甚喜,也许一艘战船算不了什么,不过,既然已经开始,借助历史知识,在正确的道路上行走,以后可以对战船进行改良,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便能快速发展。
不管这种战船孙不算真正的战舰,能不能航行于远洋,都不重要,它现在的目标,乃是风浪不大、四面封闭的西海。
战船一起,西海东西两岸的驻军,相互联络更加便利,对于三角城乃至西宁的西部边疆,就多了一份保障。
哪日得闲了,得亲自去西海看看,下水仪式是赶不上了,但可以搞个命名仪式,西宁距离西海东岸,不过两百里,快马一日即可到达,也不用花费太多的时间。
况且汤若望正在翻译葡国战舰的图纸,一旦完工,就要送至西海,交给曹建,着手准备,图纸的内容太多,不可能飞鸽传书,必须着人送过去。
李自成先是回了讯息,希望曹建积攒制造大型舰船的木料,不久之后,他将亲自去西海视察。
如果只有一艘战船,即便成军,也不会有太强的战斗力,况且战船上缺乏威力最大的武器——火炮,现在除了操训水手、士兵,只能作为运输船使用。
不过,西海水军,总算开始了,这可能是西宁军不同于游牧骑兵的最大特色。
这时,李自成忽地想到在凉州分别时,梅之焕对自己所提的建议,他心中明白,梅之焕的建议,并非是为了自己升职,实际上他已经是甘肃镇的巡抚,即便他接受了建议,梅之焕也是很难再进一步。
在西宁建立军政合一的藩镇,类似于大唐的节度使,可以保障军队的粮饷供应,但这样一来,西宁军就会完全暴露在朝廷的对立面。
虽然李自成极不情愿,但这样的时刻,迟早还是会到来。
他决定正视这个问题。
至少要将框架搭起来,现在的西宁地区,基本上就是藩镇,只不过没有打出旗号,除了军队,并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李自成沉思片刻,终于有了大致的思路:建立真正的西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