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大都督,小人这就去安排!”那头领顺坡下驴子,忙带着所有的战俘去两侧的山中找寻枯枝叶,连同监管他们的辅兵,也是帮着运送,不到一柱香的时间,巨石前已经堆起数丈高的柴薪。
此时正是夏秋之际,又长时间不见雨水,山间枯枝甚多,一点就着,李自成让战俘们将柴薪堆放在巨石上,然后用火折子引燃了。
大火引起的热浪,顿时将战俘们都逼退至二十步开外,但为了让大火持续燃烧,还是有几名战俘,不断将柴薪添加至巨石上。
这场人为的大火,足足燃烧了小半个时辰,在大火完全熄灭之前,李自成已经让战俘们用水桶、面盆、水瓢等等盛水,一切能用上的器具,全部去山间的小溪中盛满水等待着。
李自成利用的是后世妇孺皆知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先是用大火燃烧,让石头表面炙热,再向炙热的石头上浇水,让它骤然冷却。
石头是热的不良导体,此时石头表面虽然炙热,但内部还是原来那样冷冰冰的,如果温差足够大,石头表层和内层就会严重变形,一旦变形超过一定的幅度,就会因严重扭曲而发生迸裂。
就像喝水的玻璃杯,如果在天寒地冻的季节,突然注满滚开水,就可能发生炸裂,原理完全是一致的。
如果单纯等石头的表面因炙热而迸裂,需要极高的温度,李自成虽然不知道确切的数值,但在开放的空间内,热量散失很快,很难达到温度要求。
所以他让战俘们准备大量的清水,让石头表面的温度快速冷却下来,这同样能达到让石头迸裂的效果。
唯一不确定的因素,就是温差是否足够。
李自成让战俘们不断添加柴薪,就是要增加巨石表面的温度,尽可能提高石块表面的扭曲程度。
待大火基本熄灭,众人立即七手八脚将手中器具里的清水,泼洒在巨石的顶部,无数道目光就盯着巨石,令人失望的是,巨石纹丝不动,并没有出现李自成向他们描述的那种迸裂。
难道大都督只是信口开河?
李自成也是有些失望,这么多清水泼下去……他忽地想起,与这块巨石相比,这些清水,实在太少了,很难将石块表面的温度降到常温。
他顾不上深思,忙对战俘们大喝道:“都楞着干什么,快些取水,再浇!”
{}无弹窗马鹿驿倚靠着马鹿山,因为并不是关隘,并没有当道而立,而是位于谷道南侧,临河而居。
驿站几近荒废,只有一名驿丞与两名年老的驿卒留守,刘云水与李过突袭关山道的时候,将驿站收归了天命军,原先的驿丞与驿卒并没有反抗,因此都得以留用。
李自成来到马鹿山之后,强化了关山道的各个驿站补给,遂在此驻扎了一个总旗的士兵。
辰时刚过,草尖上的露珠尚未消除踪迹,李自成的身影便出现在马鹿山,他将所有的亲兵,以及驻扎在马鹿驿的辅兵集中起来,接近百人全部来到马鹿山南麓,一面平整土地,一面砍伐树木茅草,开始搭建简易房屋。
按照长久制,茅屋应该是石墙,山上青石甚多,取材极为便利,但李自成要尽快让工匠们入住过来,只能先修建简易的茅屋了,茅屋的围墙都是树木框架,再将晒干的藤草变成草帘,遮挡雨露和蚊虫。
短短两日时间,山前便搭建了七八栋茅屋,全部做为住宅,至少能入驻百余人,士兵们方才开始从山上取料,由工匠们按照李自成的要求,开始烧制水泥。
水泥的制作工艺并不复杂,大约八到九成的石灰石,加上一两成的黏土,生料首先进行“预热”,也就是脱水,黏土的可塑性降低,块料变成粉末状。
随后进入“分解”和“煅烧”阶段,温度达到一千二百度时,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生成铝酸三钙。
当温度达到一千四百度时,物料开始烧结、熔融,再发生化学反应,硅酸三钙以微小的结晶析出,即成“熟料”,然后出窑。
熟料中在加入少量的石膏,水泥便成功了。
李自成有后世搜集的详细资料,理论上并没有多少难度,水泥窑也是可以制作,但要控制温度,就显得特别困难了,这个时代,大明的土地上并没有温度计,想要准确控制温度,实在没什么好办法,工匠们只能根据经验来判断,给出模糊的数据,烧出水泥的质量,完全依赖工匠个人的感觉的经验,与李自成一再倡导的规模化、工厂化生产,还有很大的距离。
没办法,李自成只能根据自己的经验,设计出后世的温度计,标明所用的材料,又画出相关的图纸,令专人送回西宁,交给汤若望,让他根据自己的提示,尽快制造出工业温度计。
李自成将烧制水泥的事,交付刘壮负责,马鹿驿的所有辅兵,暂时归他调遣,协助搬运石料、黏土等,自己则抽空去了一趟固关。
固关的城墙已经修缮完毕,陇右的战俘在辅兵们的指引下,分做四拨,分头修缮固关至大震驿、大震驿至安戎关的道路。
这些驿道开辟于数千年之前,经过中央之国的多次修缮,路基大部分比较宽阔,只要将驿道平整即可。
按照以前的做法,只要清理掉路上的大石,然后填上黄土,再行夯实,修缮便算完工了,但这需要大量的人力,特别是夯实黄土这个环节,需要用石窝半尺半尺地一步步夯实,即便有足够的劳动力,每里驿道,至少需要十天半月的时间。
这样的驿道,不仅修缮时间长,耗费人力成本巨大,保存时间较短,又不耐雨水的冲刷,地面的平整度远远达不到李自成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