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6章 疯疯癫癫

灭明 蓝盔十九 3562 字 9个月前

他不禁自思:如果这般小跑下去,身子倦了,明日如何赶路?而且一旦运动起来,就会消耗更多的粮食,可是他的身上已经没有了粮食……

如何在山谷中御寒?

郭世俊靠着一颗大树,慢慢蹲下去,将身子缩成一团,蓦地摸到地上的落叶,心中一喜:有了!

天气虽然阴冷,欣喜山谷并不深幽,附近早已是春暖花开的模样,他从枝头上摘下大量的枝叶,先是在山谷中铺出一道半米宽的一层,做为垫被,又摘下许多叶片,脱下外面的长衫兜了,盖在身上,和衣躺进叶片中,只露出半个脑袋。

虽然不如棉被,好歹能抵挡一些山风夜露,郭世俊感觉不似刚才那般冷得彻骨了,加上疲劳,竟不知不觉睡去了。

醒来的时候,太阳已经出山,寒气似乎衰退了一些,但郭世俊面临的最大问题,已经不是寒冷,而是饥饿。

既无干粮,亦无银钱,他又不愿去市集上乞讨,只得在山间摘些植物的嫩枝嫩叶,就着溪水充饥。

郭世俊忍饥挨饿受冻,终于赶至兰州,向人一打听,大都督李自成去了固关,不觉呆了,如当头浇了一瓢冰水。

兰州距离固关,有好几百里的路程,再不能依靠植物溪水充饥赶往固关了。

郭世俊不甘心,自己怎么就这么背呢?上天给了我第二次生命?难道仅仅是愚弄我、让我来此受苦的吗?

他跌跌撞撞离开兰州城,欲待去皋兰山中寻些食物充饥,皋兰山极大,也许有些野果也说不定!

没想到从山麓上山的时候,身子绵弱,脚下一软,顿时摔倒在地,滚了两滚,双眼一黑,便什么也不知道了。

李自成回到兰州,原本可以从官道直入东门,但他这一路心情舒畅,便有意要看看沿途的风景。

接近兰州的时候,他带着亲兵们离开官道,穿越半个皋兰山,欲待从南城门入城,但在皋兰山麓,却是遇上一具半趴着的尸体。

“此处并非战场,怎么会有尸体?”李自成皱起眉头,“若是正常死亡,总会有人给予安葬吧!”

何小米凝神一看,道:“大都督,此人身着长衫,应该是个读书人!”

“读书人?读书人怎会死在山谷中?难道是游山的时候,不慎从山顶跌落下来?”李自成用手一指,道:“在陇右地区,读书人可是不多见,小米,去看看!”

“是,大都督!”何小米带着两名亲兵,去了“尸体”身边仔细查看。

临洮府城北有一个叫做田家湾的村子,村子不大,不过住着四五十户人家,因为村子位于官道要冲,为了给行客们息息脚,村口靠近官道的地方,开了一家茶肆,本村的村民无事也可来此闲聊聚会,但本村人喝茶,那是相当便宜,一文铜钱,可以喝上半天,几乎是白送。

村东头有一幢六间房子的茅草屋,因为长时间没有翻修,显得有些破败,墙泥大片脱落,墙体上满是裂缝,屋顶上的茅草,已经枯烂不堪,显然支撑的时间不止一两年,幸好此处雨水不多,否则非漏雨不可。

能建起这样六间房子的,要么是大家庭,人口众多,需要的房子也多,要么是家境殷实,从房子的外围看,这个家庭显然是破落户。

房子的主人叫郭世俊,是当地的一名秀才,父母在辛辛苦苦攒下这幢房子后,不久就过世了,他家中又无婆姨,至今还是“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

郭世俊本来寄托着家中的希望,他自己也很争气,二十多岁就中了秀才,本来在当地的府学中就读,虽然不是最优的“廪生”,官府不会发给粮米,但读书是不要钱的。

年纪轻轻就考中了秀才,甚至还进了县学,如果按照正常的预计,郭世俊将来一定会成为村中的骄傲,即使不能成为进士,中个举人应该没有问题,最不济也能成为当地的一名乡绅。

一些好事的大脚,就赶着往郭世俊家跑,她们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如果现在能给他送上一房婆姨,将来沾点光揩点油应该是稳的。

但是,这个郭世俊不但木讷,甚至有点迂腐,他的兴趣,全部在读书上,家中又无亲属替他做主,婚事也就耽搁下来。

谁也没有想到,两年多以前,郭世俊生了一场大病,因为医治不及时,病情不断加剧,后来头顶的头发全部脱落,只剩下四周一圈头发,当地人称为“鬼剃头”,就是宣判了他的死刑。

但郭世俊实在命大,在绝食了三天之后,竟然没有被牛头马面带走,只是放了一通响屁,神智反而清醒了些。

起初大家以为他是回光返照,有一个好心的乡民煮了些面汤,强行给他灌下,指望他再清醒些,最好能当着大家的面,将房子、田产等交代给他,拼着为他送葬,也还有不错的节余。

就像郭世俊生病时一样,乡邻们再次在他身上看到了意外,尽管这种意外不是他们所希望的那样。

郭世俊喝了两三天面汤之后,精神头稍好,就央人要了两个白面馒头,就着咸萝卜条和清水,硬是吞咽下去,又昏睡了半天,醒来后却是能自己下地了。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郭世俊的病,就这么不明不白起好了。

那个给他面汤、指望着房子田产的乡民,却是悔青了肠子,回家也被婆姨骂个狗血喷头,如果没有他的面汤,郭世俊就算不是病死,也会活活地饿死渴死,如今郭世俊身子复原,眼看着房子田产,什么指望也没了。

虽然郭世俊为了感恩,也给他送去不少鸡蛋猪肉,前前后后连银子也给了一两多,但与整个财产相比,这些就是九牛一毛。

真是弄巧成拙!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说来也怪,郭世俊病好之后,再也不闷头读书了,也不坐馆挣些银子补贴家用,而是喜欢在茶肆胡侃,甚至军国大事,他也能指点迷津。

起初没有头发的时候,他还戴着一顶旧毡帽,等到头发完全长出之后,就像那些普通的秀才那样,挽个发髻,一身灰布长衫,村里到处都是他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