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7章 攘外安内

灭明 蓝盔十九 3762 字 9个月前

“那还不快说?”

朱由检知道,四川的事已经发生了,杨嗣昌是去年方才任职,天命军的事,与他没有多大关系,但其余的罪臣……等剿灭了天命军,一个也不会放过,吃朕的俸禄,却是阳奉阴违……

杨嗣昌忙掏出准备的第三份讯息,长身奉上,道:“皇上,这是臣拟定的作战计划……”

朱由检仔细看过,丢在御案上,沉思半响,道:“你搞出这么大的动作,粮饷何来?”

杨嗣昌心中骂呀,刚才还说从内帑出,这才一眨眼的时间……但朱由检在气头上,他自然不敢再提,忙出身上掏出最后一份讯息,“皇上,粮饷的事,只在这份讯息上!”

这个杨嗣昌,究竟在搞什么鬼?今日怎的有如此多的讯息?朱由检心中不乐,还是接了过来,扫了一眼,却是像被火烧,慌忙丢在一边,又用奏章压住,沉思半响,方道:“这不妥吧?”

知道你不能坚持!杨嗣昌暗道:当初不是同意和谈吗?今日怎的又反悔了?

他跪在地上不敢起身,只是拱手道:“皇上,皇太极愿意议和,对大明百利而无一害,只要议和成功,皇太极就会撤兵东去,如果我们将互市的地点放在广宁……”

“广宁?”朱由检心中一动,“文弱,你是说,互市的地点,可以放在广宁?”如此一来,曾经失去的广宁,现在又能恢复了?而且不费一兵一卒……

“这个问题,可以着人和皇太极去谈,”杨嗣昌也不敢把话说满,“皇上,从讯息上看,皇太极也是急于议和,同意将互市的地点放在广宁的可能性很大,万一不行,哪怕让出一些利益,也要在这方面争取一下……”

“可能性很大?”朱由检像是在喃喃喃自语,过了好一会,方道:“文弱先起身说话!”

“臣谢过皇上!”杨嗣昌落座后,又道:“皇上,一旦议和成功,辽东的粮饷,至少可以缩减三成,以后还可以视情形逐步减少,国库也就不会捉襟见肘了……”

“文弱的心意,是要省下辽东的粮饷,用于剿灭四川的流寇?”

“臣正有此意,”杨嗣昌道:“皇上,辽东省下的银子,不仅可以征剿四川的流寇,还有有剩余,用于赈灾等等……”

他心中已经盘算好了,只要议和成功,稳住皇太极,他就可以腾出手来,彻底剿灭所有的流寇,包括张献忠、罗汝才之流,他才不相信张献忠是真心实意接受招抚。

只要消灭了流寇,他就可以名垂青史,光荣致仕,至于鞑子,就留给下一任兵部尚书吧……

朱由检默默盘算着,一旦议和成功,不仅可以轻松剿灭四川的流寇,还可以趁机收复锦州以北,直至广宁的大片土地,自己这个中兴之君,总算可以崭露头角了,等流寇全部扫清,再积蓄力量,像汉武大帝那样,一战而定辽东,真正成为中兴之君……

他看着杨嗣昌,终于默默点头,道:“文弱主抓四川灭贼,议和的事,先交给高起潜、方一藻两人吧,在达成合约之前,暂时不要走漏风声!”

“臣遵旨!”杨嗣昌

两人怀着不同的心思,却是在乾清宫达成了一致意见!

杨嗣昌知道张献忠接受招抚的事,已经是四月份了,他手捧着军报,久久不语。

原本期待待着招抚张献忠、罗汝才,只要张献忠、罗汝才接受招收,湖广就算平定了,大别山一带少量的流寇,暂时不用理会,他可以集中力量将盘踞四川的天命军剿灭,如今接到熊文灿传来的讯息,他却高兴不起来。

就在前天下午,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求见了他,交给他一份厚厚的材料,全部是关于天命军的,没等他将讯息看完,已是惊出一身冷汗。

天命军这是要干什么?争天下吗?

他原本打算用湖广熊文灿的士兵,不声不响地将盘踞四川不肯离开的天命军剿灭了,如今看来,这种想法恐怕很难实现了。

杨嗣昌越来越感觉到,天命军不是流寇,是一刀致命,是想要结束大明江山的人!

张献忠接受招抚,湖广的流寇只剩下罗汝才,已经难以形成气候,朝廷的大军可以腾出手来,但熊文灿的军队,打得过天命军吗?

杨嗣昌左思右想,还是决定禀报皇上!

首先,天命军的过去,罪责不在于自己,自己不必承担这些责任;其次,要剿灭天命军,出兵少了,四川肯定拿不下,出兵多了,粮饷又无着落。

似乎皇上也无办法,国库已经告馨……

杨嗣昌预备连夜拟定了一份详细的作战计划,然后求见朱由检,但到了第二日下午,还是没有最后定夺,他最头痛的还是粮饷,如果不能解决粮饷问题,无论多么周祥的计划,皇上都不会同意。

户部没有,兵部没有,皇上的内帑又不会出!

就在杨嗣昌苦苦思索无果的时候,府丁推门进来,“老爷,辽东巡抚方大人托人给老爷带来了一份讯息!”

“方一藻?”杨嗣昌一把抢过讯息,挥手喝退府丁,闭上房门,急急打开一看,不禁大喜过望,双手按在胸前,心脏兀自“咚咚”乱跳。

在这份讯息中,方一藻告诉他,皇太极明确答复:如有确议,则撤兵东归!

“东归”两个字,一直萦绕在杨嗣昌的心头,他的理解,一旦议和成功,鞑子撤兵东归,不但宁锦一线万无一失,如果会谈得好,可以将互市的地点放在广宁,由大明与鞑子共管。

如果真能实现这个目标,则大明不费一兵一卒,就能收回半个广宁……

关键是如何让鞑子同意,将互市的地点放在广宁,杨嗣昌眉头一皱:有了!

广宁更加靠近鞑子的都城沈阳,对鞑子更加便利;此外,广宁是大明、鞑子与科尔沁蒙古人的交汇之处,地理上处于核心地位,市集也会更加繁荣!

但杨嗣昌也注意到,方一藻在讯息中告诉他,皇太极并非好相与之辈,一旦和议不成,便要在秋季起兵,“仍言讲款,若不许,夏秋必有举动”!

如果皇太极在秋季兴兵,杨嗣昌实在猜不透,皇太极是攻击辽东的锦州、宁远一线,还是像崇祯九年那样,直接绕过宁锦,选择从蓟州、大同一带破关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