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消灭土司、设置府县,让百姓“入汉籍、奉天主”的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但李自成来到遵义府城时,还是遇上一件头疼的事。
辅兵们在运送但要的时候,向遵义城捎带了五百蒙古女人,李自成原本是要在四川设置水果楼,最近决定将她们赏赐给战俘。
但战俘们距离服役期满,还有接近十个月的时间,在劳役期间,战俘们都是集中管理,不可能将这些蒙古女人娶回去,就是娶回去了,也无法安置。
蒙古女人暂时被安置在遵义府城,但十个月的时间,难道让她们白吃白喝?
李自成召见了遵义知府孔兰川。
孔兰川这段时间,一直忙着登记百姓、分发土地,他不仅看到了解决土司问题的希望,甚至连百姓都是改为汉籍,不禁对李自成大加赞赏:大都督是如何想出来的?还有那个令人费解的天主教……
听说李自成在军营召见他,忙屁颠屁颠跑过去,见到李自成,倒头便拜:“属下叩见大都督!”
“快快起身!”李自成摆摆手,让孔兰川在对面的马扎上就坐,“孔大人,这段时间忙些什么?”
“回大都督,属下这段时间,和府中的吏员们分赴各地,全力登记人口,尽快重新划分土地,”孔兰川从怀中掏出一大叠白纸,双手奉上,“属下已经给城外的十四‘里’重新划分了土地,剩余的两‘里’,最多明年正月底便可完成,这是属下登记的名册,大都督要不要看看?”
李自成看着厚厚的一叠文书,不禁头皮发麻,这是府里备用的材料,自己要看到什么时间?他哈哈一笑,道:“这段时间,孔大人辛苦了,文书我就不看了,待登记全部结束,我会着专人查看!”
“不辛苦,不辛苦,这是属下的职责所在,”孔兰川将文书重新塞入胸前的棉衣内,向着李自成双手一揖,道:“属下跟随大都督,方才知道,只有彻底抹去土司,这些深山老林才会真正属于汉地……水泥大道、天主教等等,属下闻所未闻,却是归化彝人最有效的手段……”
李自成心中暗笑,这些不过是辅助手段,最有效的手段,还是利益,如果百姓们不是得到更多的土地,谁知道他们会不会真心跟着天命军走?
打倒土司,瓜分他们的土地,天命军没有带来任何财物,只是对原先的土地重新分配,就能吸引占人口绝大多数的百姓——毛太祖的这招,应该好使!
他淡淡笑道:“孔大人,百姓们怎么样?他们愿意‘入汉籍、奉天主’,真心跟着天命都督府走吗?”
“绝大部分百姓都是真心的,属下在分配土地的过程中,没有遇上多少阻力,即便有少量的百姓不太理解,也是采用劝说的法子,根本没有动用军队,”孔兰川猛地一点头,“大都督放心,绝大部分百姓会跟着大都督走,剩余的一小簇,属下会继续教化他们,他们人数太少,即便有异心,也不会对府里造成多少损失!”
“只要真心造福他们,绝大部分百姓,都会追随天命都督府走,”李自成点点头,道:“但一小簇冥顽不化的人,必须坚决严惩,驻扎在遵义府的天命军,绝对不是摆设!”
孔兰川一拱手,道:“属下明白!”
李自成沉思片刻,道:“孔大人,滞留在府中的五百蒙古女人,打算如何处置?”
乾清宫西暖阁,朱由检再次大发雷霆,盛怒之下,只得将怒火洒在面前的杨嗣昌身上,“……你这个兵部尚书是干什么吃的?眼睁睁看着鞑子绕着京师转悠,却是束手无策……”
“皇上……”杨嗣昌耷拉着脑袋,一副楚楚可怜的模样。
“你还有什么可说的?”朱由检瞪了杨嗣昌一眼,心中已是后悔,或许当初就不该任用卢象升总督天下援兵……
杨嗣昌豁出去了,除了卢象升,此刻再无挡箭牌,“皇上,都是卢象升……他不听高起潜和首辅刘大人的劝告,擅自与鞑子作战……致使局面一坏再坏……”
“卢象升死不足惜!”朱由检冷哼一声,道:“可是京师周围的局势,难道是他一人之责?”
杨嗣昌不敢回话,只是低垂着脑袋,任由朱由检一人唱着骂人的独角戏。
“……朕白养了这些文武官员,平日在朝廷上只会谩骂取乐,到了关键时刻,谁也指望不上……”朱由检随意睨了杨嗣昌一眼,颓然倒在龙椅上,闭上双目,长长叹了口气。
杨嗣昌知道,朱由检的心里,一定还恨着黄道周之类的言官,便试探着道:“皇上,若不是言官多事,鞑子也不会南下破关……”
朱由检忽地双目睁开,狠狠瞪了对面的杨嗣昌,如果不是杨嗣昌一日一折,言官们根本不知道议和的事,“现在卢象升死了,各地的援兵怎么办?难道任由鞑子在京师周围肆虐?”
杨嗣昌讨了没趣,忙避开朱由检的目光,道:“皇上,陕西巡抚孙传庭,已经奉命赶过来了,臣主张将卢象升的天雄军余部,暂时交付孙传庭……”
朱由检点点头,道:“孙传庭今在何处?”
“回禀皇上,孙传庭正在晋州,与鞑子对峙,”杨嗣昌见朱由检面色和缓,心中稍定,“但孙传庭部的士兵太少,止有不到两万……”
“那就再给他增拨一些兵马,”朱由检挥挥手,十分不耐烦的样子,“快去吧,鞑子当前,一切以驱逐鞑子为重!”
“臣明白,臣告退!”杨嗣昌快步离开乾清宫,出了宫门,方才感觉到后背湿透了。
不过,他的心里像是喝了蜂蜜,皇上只是责骂了两句,并没有任何惩处的措施,一场大败,就这么过去了……
卢象升死了,不仅少了一个反对议和的文臣武将,在朱由检的心目中,也更加坚定议和的目标。
他刚才已经看出来了,朱由检不是反对议和,而是因为言官们反对……
不过,想到远在四川的天命军,杨嗣昌的心中一阵刺痛,只有速速与大清议和,稳住北线,才能集中力量,彻底剿灭流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