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2章 粮食紧缺

灭明 蓝盔十九 3252 字 9个月前

李自成经过深思熟虑,最终决定征兵,既是扩大天命军的战斗力和影响力,也能解救部分饥民。

他立即给李信、李绩、刘宗敏传令,分别在当地征兵,李信、刘宗敏征召两个千户,李绩征召三个千户,新增的士兵,只有粮饷,没有饷银,为了让士兵们没有后顾之忧,天命军在征兵的同时,将这些士兵的家眷一并接受过来,由天命军负责供养,如果士兵出现伤亡无法赡养家眷,天命军会代替士兵赡养他们的家眷,直至孩子成年。

在大规模征兵过程中,三县的降兵优先,他们原先便是士兵,军纪、军律可能不太理想,但毕竟有一定的操训基础,比普通的百姓肯定强一些,可以缩短操训时间,李自成还告诉李绩他们,兵油子必须剔除,宁缺毋滥。

新增加的士兵,从第四营的老兵中抽调从千户、从百户去担任千户官、百户官,其中千户官必须从第四营中抽调,百户官这可以酌情斟酌。

这七个千户中,三县各留下一个千户的士兵守城,其余的四个千户,加上李信手中的那个千户,一共五个千户,组建独立团,李信出任团长,领千户衔,独立团直属大都督。

李自成还在三县任命了县令等各类民政官,保障三县平稳,官员的选拔不拘一格,有原先的官员留任,有提拔的小吏,亦有一些士绅,根本没有出仕的经历,属于破格提拔。

汝州虽然大旱,但靠近河流的地方,尚有不少可耕之地,李自成让新上任的官员们,立即在全线范围内均田,分配给有耕作能力的百姓。

三县的土地上,百姓初步安定下来,但暗地里还是风起云涌,主要矛盾就是粮食不够,有幸加入天命军的壮丁,连家眷的温饱都解决了,但饥民太多了,天命军并没有发放足够的粮食。

李自成带着亲兵,在三县之间穿梭,在军事高压之下,三县暂时平安无事,但缺粮这样的根本问题,一时却无法解决,饥民还是太多,这些丧失土地,又几乎没有任何存粮的百姓,已经成为三县明面上的隐患。

即便分配了耕地,一时半会也不会长出庄稼,而且三县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干旱,大量的土地根本无法耕种。

这个时刻,李自成真正理解了张献忠、罗汝才他们为何热衷于充当流寇,流寇只管劫掠,不管生产,并不关心百姓的死活,饥民越多,他们倒是巴不得,这样才会有更多的兵源。

天命军不是流寇,而是秉承天主的旨意,来世间拯救受苦受难的百姓,只要在一个地方立脚,无论时间长短,无论多么困难,都不能不管百姓的死活。

但看着各地大量嗷嗷待哺的饥民,李自成实在头痛,手中的二十万石粮食,无论如何也不够分配。

天命军全部渡过康沟河,沿着官道,南下许州,在许州城外扎下大营,做出攻城的架势,城中的守军十分紧张,立即在四门加强警戒。

李信跟在李自成的身边,远远望着沧桑的许州城,道:“大都督,这可是三国时代的名城呀!”

李自成知道,三国时代,许州称谓许昌,乃是曹魏政权的核心城市,不过,大明一统天下,许州的地位就大大降低了,他知道李信的心思,便道:“许州在开封至南阳、湖广官道的要冲,迟早是我们的,但不是现在。”

李信的视线就转向西方,“大都督,郏县、宝丰、鲁山三城,我们要先拿下谁?属下好安排人手入城准备。”

“过了许昌,我们就要离开官道了,”李自成喃喃地道:“李绩的第一团,将攻打郏县,刘宗敏的第二团攻打宝丰,一旦立稳脚跟,再一鼓作气拿下西面的鲁山。”

“大都督,属下有个建议,”李信忙道:“第二团拿下宝丰县之后,鲁山县必有准备,再要攻城,虽然能拿下,但会增加难度,我们已经征召了一个千户的新兵,不如让他们去攻打鲁山,出其不意,同时攻打三城。”

“新兵操训时日尚短,根本没有成军,几乎就和普通百姓差不多,”李自成道:“让他们去攻城,岂不是送死?”

“战争是最好的操训方式,”李信不以为然,“短时间内,新兵不可能完成正常的操训,如果以战代练……”

“以战代练?”李自成心中一动,这三座县城,都不是坚城,也不是战略要地,加上汉清局、礼乐司的协助,攻城的难度应该不会太大,可以一试,“李公子,这个千户的新兵,便交给你,再从第一团抽调一个千户的枪手,由你统一指挥,攻打最近的郏县,如何?”

“属下领命!”李信大喜,加入天命军以来,总算有了统兵的机会,他心中暗暗告诫自己,不但拿下郏县,还要抢在李绩、刘宗敏的前面,方才显得自己的本事。

天命军兵分四路,李信部攻打郏县,李绩、刘宗敏各率两个千户的士兵,分别攻打宝丰、鲁山二县,李自成则带着剩余的士兵押运粮草,向西缓缓而行,做为三路大军的策应。

郏县、宝丰、鲁山三县,从东北到西南,几乎呈“一”字排列,恰好阻绝了箕山与伏牛山之间的通途。

三县均属于汝州,汝州几乎是夹在两片山脉之间的汝河河谷,东面是嵩山、箕山,西面则是绵绵不绝的熊耳山、伏牛山和外方山,只有南北方向交通便利,如果占据了三县,就能从南面将汝州与南阳府完全隔绝。

李自成并非要将汝州与南阳府分而治之,至少南阳府城尚在天命军的手中,占据了三县,汝州与南阳之间,便能连成一片,有利于谢君宝、马式乐、李治强在南阳府扩张地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