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夏现在就是刘协给孙刘联军准备的一方磨盘。他要在这里把敌人的血肉都给磨成肉泥。
三月十七。攻克了巴岳的高顺领着麾下整合了巴岳的降卒,一共三万余,迂回到了侧翼。并且朝着江夏后方的薪春再次展开攻势。
这就要了孙刘联军的老命了。他们从未想过血旗军居然毫不修整,如此持续作战,麾下军卒受得了?辎重跟得上?战斗状态能保持?
对血旗军而言辎重不是问题,因为巴岳城中就有。拿下巴岳,高顺麾下起码一月不用愁粮草。
运送也不是问题。刘协脑子里的一个简单的科技创新,就让牛车的载重量提升了三成,而且更为省力。运送量和速度提高了一大截。
至于军卒的战斗意志和体力。这一点,对于军中的民兵以及降卒或许会有影响,可对于一万血旗军主力来说,这种烈度的战斗和奔袭对他们完全不成问题,这就是数次服用“神水”带来的强悍效果。
面对大军逼迫,薪春的守军却仅有不到一万。这要是换在别处,作为守城一方,已经算是重兵把守,心里也该有底气的。可是面对诡异恐怖的血旗军,所有人都明白,光靠这点人,薪春是守不住的。
因为薪春正是孙刘联军布置在前方的辎重重地!
于是孙吴不得不紧急用水军再次凑来五千将士驻守薪春。同时从鄱阳、豫章,调集所有兵力星夜驰援薪春。
而血旗军所部,新从水路赶到巴岳的一万主力军和一万民兵也开始朝着薪春集结。
一时间,风云一下从江夏转移到了薪春。也让刘协意识到薪春有可能便是孙刘联军的粮草存续之地。战机已现。瞬间血旗军的战略重心立马就暗中从江夏移开。
就在曹操开始急匆匆的调整战略部署的时候,远在江东的孙权更是寝食难安。
一直以来,荆州和孙权统领的江东都是知己知彼,共同的大敌乃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这就造成了他们之间战略上的默契。相互之间很少会有摩擦。
可现在突然间,刘表就快要被人赶尽杀绝了?!襄阳、江陵、南郡相继落入血旗军的手中,西去的水道已经被断了大半,这对依重水军的孙权来说打击实在不小。而且眼下就连江夏也受到了直接威逼,颠覆在即。这是要捏住江东的脖子啊!
孙权大急,找来自己一应亲信,商议对策。其反应大致上一致。不管是谋主鲁肃,还是水军都督周瑜,对驰援江夏联合刘备共抗血旗的大方针都是赞成的。这一点也跟孙权的意见相符。
不过在具体细节上,周瑜和鲁肃的意见产生了分歧。
鲁肃主张先出兵帮助刘备防守江夏和巴岳一线,同时调集水军沿水路突袭江陵和宜都。在他看来,血旗军之所以兵进神速攻无不克,全是其陆战出色。论起水战,江东的儿郎自然是天下无双。
只要打通水路,那整个荆州北面便可任凭自家驰骋。势必可以搅碎血旗军的大量部署,牵扯其兵力。对于防守江夏可以起到出奇和致胜的效果。
可是周瑜却不这么看。他更倾向于“固守”。
利用水军的优势,固守住江夏一线,而不必进一步的沿江深入敌后。因为一旦深入敌后,势必需要江东水军倾巢而出,自己后方庐江一带就将空虚。一旦被北面的曹军抓住空窗期,那江东就会面临极其糟糕的境地。且水军也将因为失去根基而成为浮萍。
再则,帮助刘备只是为了不让江夏落入血旗军之手而不是要帮刘备拿下荆州。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何必为之?
两个意见,即便孙群心里更倾向于鲁肃的方案,最后他还是选择了周瑜的策略。不为什么,就因为周瑜控制着整个江东的水军,而他孙权对水军的控制力实际上弱小得可怜。
建安十三年,三月初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