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惯性巨大,李诚送走小太监,约好休息三日,然后一起上路。左右京师没有太催促的意思,李诚甚至觉得吧,这个圣旨下的都有点勉强。不管怎么说,京师那帮大佬,都不愿意看见李诚回长安的。回去干啥?搞事么?大概就是这个意思!长安那帮大佬,对李诚是又爱又恨。爱呢,是因为铜钱的威力太大,一个茶叶联盟,把生意做到了大唐周围的一切友好和敌对势力。甚至连西突厥,现在都从幽州
运茶叶过去。
茶叶贸易换回来的都是真金白银和各种价格低的近似抢劫的皮革。就这还没算上铁器、丝绸等传统优势产品。
恨的则是这家伙给皇帝当打手,各种怼士族在朝中的代言人。如果是一个弱势的皇帝倒也罢了,现在的李老二,那可是个强势的君主。随着周边安定,国力日渐长隆,开始不听劝!
黑寡妇和金胜曼,交给白、郑二女去安排,李诚溜进书房,武约泡来一杯茶,也没走的意思,就站在一边看着李诚。
摸出李老二的信,仔细再看一遍,李诚寻摸出一种滋味来了。
什么滋味呢?孤独!不但把朝廷发生的大事都念叨了一下,还各种吐槽。比如刺史世袭一事,李世民就吐槽,长孙无忌带头拒绝,还需要他明里暗里的各种暗示。
李世民心里有话,却没有人说。涉及到利益层面,下面的大臣跟以前也不一样了。秦王府那会,大家有共同的敌人和共同的目标,拧成一股绳,有共同的话题。
现在不一样了,那个大臣代表的都不是自己一个人的利益。皇帝的利益和新旧贵族的利益发生冲突,这几乎是历史的必然。要不怎么说,皇帝是孤家寡人呢。
“李总管,想见您可真不易。”进来的是个小黄门,穿着便装,一说话尖锐的嗓音就露了底细。态度倒是非常的恭敬。见了李诚先行礼,丝毫没摆架子。
“呵呵,这为小公公,怎么称呼?”李诚保持着戒心,这些太监,效忠的对象就一个人,那是李老二这个皇帝。李世民身边的大太监,说着是盟友,为了皇帝分分钟能卖李诚。“贱名不足为道,奴婢姓刘,来的时候,老祖宗交代过了,见着总管一定要恭敬点。这不是运气不好么,路上犯了水土不服,到了登州先躺下了,真是惭愧的紧。这不,刚好一点,就来见总管了。”小太监
低声解释,李诚秒懂。
抬头看看武约,这小娘子傲娇的哼了一声,转身走了。工作做的很到位!
“客气了,不知陛下有何旨意?”李诚心里有数了,武约没少砸钱,这太监呢装病。
“总管出海练兵,这是应有之意。回去见了陛下,奴婢也这么说。”小太监可不是好心,他这么说是把自己撇清。李诚去干啥他不关心,反正这么说呢,他最安全。
“嗯,多谢刘公公,陛下的旨意呢?”李诚直奔主题,小太监掏出一封信来,双手奉上道:“宣旨意之前,陛下让总管先看看这封信。”李诚打开信仔细的看,李世民在信里就是纯吐槽。先骂一顿竖子,然后说起松州那边的事情,牛进达尝试了几次,打算趁机搞乱吐蕃,结果派人去呢,人多了高原反应和后勤是个问题,人少了又起不太大
的作用。这事情就这么算了,李世民让牛进达班师回朝了,有人看着牛进达发财很不爽了。还有就是和亲的事情,李世民原则上同意了,找一个宗室女封公主。不过这个事情还有得拖就是了,两边都需要准备。倒
是吐谷浑那边,又丢了一个公主过去。
书法家虞世南也挂了,李世民很难过。西突厥那边果然见效了,李世民派人去封了两个可汗,去年冬天西突厥就分裂了,为了争夺可汗的位子干了起来。李世明表示,李诚的损招见效了,值得肯定。最后才提到派人宣旨的目的,西域路上的高昌不老实,一边勾搭西突厥,还跟处月(沙陀)、处密勾结,夺了焉耆五座城。李世民表示高昌太跳了,必须搞一下。李诚出现的时候,说的就是自己从西域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