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六章 《千金方》第二作者

书剑盛唐 断刃天涯 3273 字 9个月前

孙思邈坚持,李诚只好作罢,不过这采购的药材里,多了一样三七。不过三七产地在文山,按照唐朝的地图来看,应该属于和蛮部的范围。这地界是羁縻州。在改土归流之前,羁縻州都是当地土司为实际上的土皇帝。

“道长,三七远在剑南,如何得之?”李诚也是好奇了,三七这玩意他是怎么弄到的。

“贫道与上官怀仁有旧,使人去信,根据自成的描叙,采得三种根茎,多番试验而得。”孙思邈一句话,体现了他超级广泛的人脉。神医在这个时代就是了不起,就是可以为所欲为。

(武候将军上官怀仁进攻巴、壁、洋、集四州谋反的獠民,予以平定,俘虏男女六千多人。)这里记载的是当年四月十七日,发生在西南的事情。

打死李诚都没想到,自己能成为《千金方》的第二作者啊。不过作为现代人,李诚还是很认真的把孙思邈的作品看了一遍,看完之后很是不满。连夜就去敲老孙的门。

还没睡下的孙思邈开门看他一眼:“还有别的事情?没事贫道要忙活你给的差事。”

李诚指着《千金方》的笑册子道:“不说内容,就是这行文。这是医术,最要紧的是只要识字,就能看的懂。所以,一定要用大白话。”

孙思邈很明显的泛起不悦的表情,但是很快就恢复了常态,稍稍思索点点头:“你说的对。”说着伸手把书拿回去:“贫道再改一改。”李诚再次肃然起敬,以老道士的身份地位,就算不鸟李诚又如何?你不想出版,有的是人会印刷出版。

有书给你出就不错了,居然还挑三拣四。所以说,孙思邈的胸襟,令人敬佩。

两人都很忙,李诚有一堆事情等着去做,就算有李义府帮忙,很多事情也要亲力亲为。老孙白天忙活医疗队的事情,晚上修改书的行文。

李泉的满月的日子到了,李诚丢下公务,叫上老孙一道回李庄。李家的嫡长子的满月酒,自然是要大办特办,三日的流水席不够,那就六日。

这一天李诚正在迎客的时候,大太监笑眯眯的出现了,李诚松了一口气,以为李世民不会来凑这个热闹。不想大太监笑道:“陛下马上就到,准备接驾吧。”

来就来吧,李诚只好让人准备接驾,开中门。对于臣子来说这是无上的光荣。

李世民倒不是空手来的,带着百骑,没坐车,直接骑马来的。见李诚在官道入口迎接,满意的点点头,嘴上说的话却不好听:“你不请朕,朕不请自来。”

“本也没打算请外客。”李诚说的有点不好听,李世民脸色一沉,怒道:“竖子,朕外人耶?”李诚赶紧陪着笑:“陛下自然不是外人,请,臣在前面带路。”

李世民这才满意的笑了,举起的鞭子也落下了。

第四百二十六章《千金方》第二作者

李诚伸出三个指头,笑道:“至少能放三个月的!”三人先是惊,后是喜。齐齐道:“好!”

带兵打仗,你先得让士兵吃饱了。不吃饱没力气打仗。远征高昌,最难的问题就是粮草的运输和携带,车辆多了,走沙漠很受罪。尽管这年月的沙漠,还没有那么彻底的沙化。

现代的越野车都能陷在沙漠里,何况这年月的大车,车轮都是木头做的,还没轴承。在沙漠里走,那得多费劲。别说唐朝了,就算是现在,开车去西域,从西安出发,能累半死。

在这个自然条件恶劣,交通工具原始的时代,几万大军千里征战,其中的困难现代人无法想象。但是对于唐军来说,这是建功立业的机会。所以才会有那么多边塞诗人的涌现。

才会有“不破楼兰终不还”,才会有“若个书生万户侯”这一类豪迈的诗句。

这就是大唐,波澜壮阔的时代,汉民族绝对领先世界的时代。

李诚看着三人脸上的喜悦,深感能为大唐帝国的事业添砖加瓦,是一件幸事。

尽管不喜欢李诚,但是侯君集还是冲李诚竖起大拇指:“自成,此首功也!”

“没错。有了炒面,原本只有九成九的胜算,现在是十成了。”薛万均也赞了一句。听他说话的语气,就是这么自信。两千里的沙漠怎么了?照样开过去碾压你。

“后勤诸事,可以安心了。”契苾何力也是一脸的笑容,原本携带粮食是最麻烦的事情。现在简单了,就是一人几条布袋子,然后就搞定了。

“各位前辈放心,李诚既然接了这份差事,就一定办好,不但要让大家吃饱,还要吃好。”李诚忍不住又吹了一句,习惯性的装b,这毛病很难改了。

但是这一次,大家都不认为他在吹牛,一点干粮都能玩出花来,还有啥不能解决的呢?

现在是七月中,距离原计划的出征还有两个月的时间,现在可以提前了。就看李诚的速度如何了?李诚告辞出来,李治跟着在后面道:“师傅,为何各位将军如此激动?”

李诚笑道:“无他,炒面的出现,大大的降低了后勤的难度。”

李治点点头:“师傅,这段时间,我就跟着您学习怎么组织后勤吧?”李诚点点头,不过还是交代一句:“记得给陛下说一声。”

李世民接到李治传回来东西消息也很吃惊,但是很快就淡定了。李诚带着李治学习怎么组织后勤,总不会是坏事。这次李诚没回李庄,直接回了怀贞坊,要办事还是在城里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