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战略层面上,突击团等几个团,不仅出色的完成了上级交代的任务,还硬生生地拖住了小鬼子,阻止了其步伐,挫败了其进攻根据地的阴谋,让其被硬生生地消耗在三桥县城里,哪怕是他们现在占领了这个空荡荡地县城,也因为自身的伤亡率和弹药的消耗,而再也没有能力趁机进攻根据地腹地,迫使小鬼子不得不在这里就停下,最终只能无功而返。却用自己的失败,硬生生地成就了八路军的名声。
而现在,哪怕是整个团已经跟小鬼子拼的伤亡过半,但是,突击团还是不甘心就这么走人,还是想着再狠狠地教训小鬼子一次……这就是突击团的精神:宁死不屈,越战越勇!
虽然突击团很想这样再来一仗,可是,现实却很残酷。
小鬼子仗着兵力和装备优势,在这个不大的小县城里,已经取得了绝对的优势。尤其是在将沿途的小巷子炸毁后,压缩了突击团的战术活动空间后,小鬼子的推进速度比先前明显快多了——先前是因为是不是有精锐小部队对其或者其运输线进行破坏、滋扰,严重拖慢了其进攻的速度。现在,这方面的担忧已经可以忽略不计了,又逼迫突击团不得不进行正面的层层阻击,让小鬼子的兵力和装备优势发挥出来,突击团这边自然无法像先前那般进行有利的抵挡。
甚至,有时候,下面的人想正面拼死阻击小鬼子,最后都别张青山强令撤退,因为正面拼命阻击,虽然可以阻击小鬼子一时,但从最终的结果来看,还是无法抵挡住小鬼子的步伐,这样一来,就失去了阻击的意义,还不如集中兵力,对其一点进行绝杀。再说了,这样做也可以有利的保存有生力量,不仅为集中兵力来决死一战,也是为突击团将来保留一些火种,为将来的继续抗击小鬼子多保存一分力量。
毕竟,抗战不是打一个阵地仗就完了,是长期而艰苦卓绝的战争,必须要为将来考虑到……当然,这一切的前提都是以已经完成了上级交代的任务为前提。
而现在,整个县城的三面已经被小鬼子占领,突击团只剩下北面城区,不撤退的话,只能放手一搏。而小鬼子也知道这一点,也想一鼓作气将整个县城全拿下。
有意思的是,双方都想在这一夜决定胜负,更为巧合的是,这一夜,在宝源县城,三营他们也要去炸毁小鬼子的军火库,不得不说,这一夜实在是太重要了,它决定着胜负和走向。
关键时刻——到了!
……
三桥县城是周边几座县城中建城时间最久远的古老城墙。
根据其县志记载,三桥县城是元朝初期修建的,虽然几经战火,几经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城墙却一直给城中的百姓以安全之感。建了毁,毁了建,离现在最近的一次城墙重修,还得追溯到八十多年前的巨匪攻城后,当地乡绅花大力气重新修建,方有如今之城墙。
可是,再古老的城墙,也抵挡不住现代武器的攻击。
此时此刻,厚重而高大的城墙,早已被现代兵器攻击的千疮百孔,尤其是南面城墙,不仅整个城墙跑道上被炸的坑坑洼洼,甚至出现了一条二、三十米宽的大口子,让整个城墙看起来就如同一个水槽中突然出现了一个泄口,极为不协调。
城墙惨状与县城内的情况相比,那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
残垣断壁,片瓦难立,到处都是被现代化武器破坏的惨状。
尤其是在城中心地区,也是双方重点争夺的交战区域,别说没有一栋完好的建筑,就是想找一间完好的房间也难。尤其是下马街,两边的高大房舍,根本就找不到什么原来的建筑痕迹——不是被直接炸毁,就是被瓦砾残砖掩埋。
整个县城,除了枪炮声和喊杀声,再难听见任何异样声,包括哭泣声,因为大家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去哭。倒是歌声还能偶尔响起,但是,这其中也得分是什么内容的歌了。比如说,如果是慷慨激昂的歌声,那就让人落泪了,因为这往往表示,又有一支小分队即将走向终结,因为只有到了最后时刻,阵地上只剩下几个人,而这几个人又不想当俘虏,又不想撤退,那么,他们往往会一边唱着歌,一边拉响了,跟冲上来的敌人同归于尽——这些歌声,以突击团这边的人唱的最多。
而要是一些家乡个歌曲,则是战士们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思念家乡了——这类歌声,以小鬼子唱的最多。
但是,值得庆幸的是,因为突击团早早地宣传和发动,将整个县城的百姓全都迁到了根据地腹地去躲避战火,因而,整个县城就只剩下军人。所以,只得庆幸的是老百姓没有伤亡——房子没了可以再建,土地没了可以再夺回来,机构没了可以再组建,但是,人没了,那就真的什么都没了。尤其是对于依靠百姓的支持而存在的八路军来说,百姓如水,八路军如鱼,水没了,鱼还能活下来么?可反过来说,如果水还在,鱼就一定能生存下去,不管这条鱼受多重的伤,有多渺小,但只要水的支持,就一定能再次发展壮大起来。
白天还好点,最少,大家都是明着刀枪对抗,就算是想偷袭也无法躲过对方的明卡暗哨,因而,双方几乎都是同时放弃了偷袭的打算,而是采用堂堂正正地正面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