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要见,一定要见!”李浈手中捏着一封手信,神情略显得意。
“素闻马元贽老奸巨猾,你就不怕被他看出或问出什么破绽?”郑从谠有些不解。
“人总会有什么破绽的,他想看出我的破阵,我自然也想看出他的破绽!”李浈笑道。
此时只见郑颢却缓缓说道:“马元贽也好,仇士良也罢,我们对他们都知之甚少,此次倒也是个了解他的好机会!”
“机会是好,但危险也极大,值得冒险么?”郑从谠反问道。
“值!”
一直没有说话的刘瑑此时突然说道。
郑从谠闻言看了看三人,而后随即轻叹一声,道:“既然你们都同意,那便如此吧,只是介时万万小心,一旦被他看出什么破绽,前功尽弃事小,祸乱朝局事大!”
崇业坊。
玄都观内的桃树还未发芽,单看那些凌乱的枯枝怎么也与“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毫不相干。
但若是待到早春三月再来看时,数百株桃树的花朵连接成海,举目望去尽是一片粉红,宛若置身十二洞天、七十二福地。
玄都观为天师道子孙庙,即由师徒之间继承衣钵,其间庙务也由师徒一手管理,一般新出家的弟子均住在子孙庙。
玄都观的山门并不大,但其内却是别有洞天,至于那数百亩的桃园,更使其闻名遐迩。
这是李浈第一次进玄都观,但对于观内美景看上去却并无太大兴趣,因为今日他要见一个人。
当李浈被一男官(道士的别称)引至一处僻静的厢房后,马元贽早已候了多时。
李浈从未见过马元贽,但这似乎却并不影响他对马元贽的判断,几乎在见面的瞬间,李浈便断定此人便是马元贽。
“李浈拜见马中尉!”李浈微微躬身,叉手行礼。
除了早朝上的几名内谒者以外,大唐宦官几乎不早朝。
说得好听些是“不必”,说得难听些是“不准”。
大唐律令如此,意在约束宦官权利,以防其干政乱政,但自玄宗之后,宦官权利日盛,甚至一度左右新君承继之事。
既然势大,便一定会有趋附之人,正因如此,宦官虽不得早朝,但对于早朝之上发生的一切都了若指掌。
李扈的风波尚未完全褪去,马元贽却得到了另外一个消息。
同样发生在早朝,同样源自一封奏疏。
只不过这封奏疏看上去与王宗实和马煜二人没有任何关系,与马元贽与仇士良更谈不上什么联系。
奏疏来自于李浈。
鉴于吐蕃内乱日益渐深,李浈建议提早对河西用兵。
不仅如此,李浈甚至还对此做出了相对周密的部署,包括调动灵武(原朔方)、泾原、凤翔、西川等四镇共八万兵马,灵武节度使米曁为甘凉道行军总管、凤翔节度使石雄为岷成道行军总管、西川节度使李回为松维道行军总管、泾原节度使史宪忠为会原道行军总管,四道以征西大元帅史宪忠为首,兵分四路进击吐蕃。
李忱看到这道奏疏后没有说话,而是让内侍一字不差地诵读了一遍,李忱并没有明确表态,而是以廷议的形式让文武百官各抒己见。
当然,让马元贽真正感兴趣的并非廷议本身,而是这道奏疏的作者。
显然,李浈身为幽州行军司马,在朝中并未担任任何职位,而幽州又与河西相隔千里,按理说这道奏疏满朝文武任何一人都可以上,但唯独与李浈没有半点关系。
更重要的是,李浈目前是因王宗实一案有所牵连才被留在京城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还没有洗清自己的罪名。
既是戴罪之身,那么自然应该是努力去洗清自己的冤屈才对,但却又毫无缘由地上了这么一道奏疏。
其中缘由便值得让人细细揣摩一番了。
马元贽想不通李浈有什么理由去这么做,因为一旦对河西用兵,表面上看来与自己没有关系,但事实上神策军必须做好随时出兵的准备。
因为虽说要调集四镇八万兵马,但谁也说不清这四镇中谁会真出力,谁又只是逢场作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