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谢了!”黄乙乙退出来,赶紧回到黄道蕴身边。
“乙乙,怎么样,是师弟写的吗?”黄道蕴连忙问道。
“是的!”黄乙乙点点头。众人这才松了口气,吕杨氏笑道:“还好还好,我儿的文才果然了得,别人都赞扬了的,看来这一次拿前三没有问题了,呵呵……圣道六艺,若是有一半能够拿到殿比资格,那还不光宗耀祖?”
黄道蕴笑道:“光宗耀祖或许还不至于,荣耀乡里却是可以了!”
“来了,来了,我二哥都已经写好了,院里的儒师都在议论道德经,抄书的院职师兄说这是他们见过的最完美的道德经书,可以和圣人的经书比肩!”吕蒹葭小跑回来,手里拿着下半段道德经抄文。
黄道蕴赶紧接过来,一边往下看,一边念出来:“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xi)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人,必以言下之;欲先人,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人不重,处前而人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与之争。”
天之道,其犹张弓!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与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道则不然,损不足,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其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不处,斯不见贤。
……
一句句,仿佛世之哲言,充满了智慧和旷达的情怀,那是一种类似圣人的情怀,处于高处,淡看世间众生喜怒哀乐和人世兴衰荣辱。
黄道蕴读着,感觉到道德经那种震动心灵的东西,那是一种潜藏在人心最深处,最容易也最难以拨动的东西,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这是何等情怀?
原来不知不觉,吕杨已经有了这样深邃的思考和高远情怀,而自己却懵懂不知!黄道蕴感觉自己的心被这些充满智慧和哲理的圣道文字狠狠撞击了一下心灵,被一种莫可名状的东西一下子感染。
“师兄真是了不起!”黄乙乙也看到了抄纸上的一句句哲言,她虽然年纪小了一些,但是才情不比黄道蕴低多少,吕杨书写的道德经她完全看得明白,她也被其中精辟的哲理给震住了,其中很多的东西都让她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那是一种守得云开见月明的感受,这种感受不是一次两次,而是十数次,数十次。道德经中的每一句话,似乎都是一个道理,试图表达一种深刻的思想,让人去明白,去了解。
立言堂院落之中,数百儒师们早已经大声议论着,他们也都被吕杨书写的道德经给震住了,对于道德经而言,一些治国修身处事的思想和当下圣道正统的思想有些是相似相通的,但是有些却格格不入。
一些激进的儒师已经指着吕杨书写的经文气急败坏道:“荒谬,真是太荒谬了,一个童生小儿,也敢如此大言不惭,治国能无为而治吗?他这是要误国误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