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家大业大自说自话

恶魔契约 薛定谔的猫 2545 字 2024-04-22

所以这个会议开的不是很顺利,预定的主题在讨论的时候往往跑偏,成功者的经验交流突然一下就变成了失败者的哭诉和对缺乏“节操”的导演的批判。

最可恨的是一帮刺头居然都有话语权,毕竟国产的奖杯含金量不如外国人的奖杯。

艺术和商业之争对胡海希来说是很可笑的事情,所谓的艺术家都饿死了就没有所谓的艺术电影了,而商业电影导演说不定死得更快。

所以实际上是一帮自命的艺术导演和一帮自命的商业导演为了争夺话语权进行的嘴仗罢了。

许多导演换一身衣服说不定就站到自己之前批判的阵营中去了。

胡海希总是这样把事情简单化,这让他觉得热烈的讨论气氛实际上是一场可笑的表演。

实际上之前林恩导演来参加这个研讨会,本来被大会的组织者认为是救场的关键人物,但是没有想到的是,这位脱离好莱坞一线若干年的导演在研讨会上成功地带偏了话题,他说你们中国人应该在电影制作上发挥你们自己的民族和文化优势,须知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你们的文化源远流长,是一个很大的宝库云云。

他认为只存在导演自身的风格问题,不存在商业片和艺术片的分化,导演能够对自己所要的自我取舍,而不是被商业和艺术的标签所累。大师一点都不考虑普通人所受的种种限制——特别是在能力上受到的限制。

这也是林恩导演这段时间在香江市和众多内地电影人(白起帆、贺仁杰、黄颖这类人)交流之后的感慨,作为编剧的贺仁杰和黄颖被林恩导演反复折磨,终于在嘴皮子较量上水平大进,贺仁杰能够强势地为中国历史和文化辩护——为他编剧的剧情辩护,他要从深层次的哲学和心理学角度应付林恩导演对于意义的讨探,这段时间里呆在林恩导演身边的工作人员的姿势水平都提升了不少。

林恩导演也同样对延续绵亘了几千年的独特文化深感兴趣,即使在拍摄期间,他也看了不少香港电影和大陆电影。

林恩导演的胸怀让他对于任何东西都有一种包容的态度——当然,更多的是生活的逼迫,不然的话他怎么可能到遥远的东方来拍一部爆米花电影?所以对他来说,作品的意义就是作品本身,他自己导演的风格,表达出来的想法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被商业、艺术的划分到哪一边。

说起来林恩导演暴得大名的片子从性质上讲都是商业片,但是因为他的艺术和思想风格其实一直超前,贴近年轻人和新时代,所以在中年人和老头子看起来不免太莫名奇妙了,年轻人极度喜欢他的这种风格,于是他便被归类到了艺术片导演的行列。

所以他才会对这种争论毫不在意,因为他实际上一直清楚了自己的性质,知道不需要对自我进行限制。林恩导演的视野是纵向的,不怎么注重横向的分野。

林恩导演自觉自己的发言表现了足够的友好。不过他却遭受了另外一群人的围攻,这群人认为中国的电影水平不堪入目,当前所需要的是好好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至于总结文化发扬文化什么的,大可以留给埋首故纸堆里的人去做。

因此林恩导演的发言不仅没有如他们所愿地挠到他们的痒处,在他们看来,反而是起了一个不好的头,让一帮便本土的“土鳖”腰板硬了起来。

因为探讨会上,受到了林恩导演的鼓励,一帮“鲜廉寡耻”的成名导演开始吹嘘和交流起自己的“土鳖”经验了。林恩导演无视标签对导演风格的重视,让他们无比感动。香江来的导演说说武打、特技和特效也就罢了,一个个仗着体制优势,大胆烧钱的家伙们居然也堂而皇之地交流自己拍大片的“成功”经验。

自然有人群起而攻之,或者指责所谓的大片根本没有新意,就是明星制,是对好莱坞商业电影和香江商业电影蹩脚的模仿。艺术上既无创新,票房也不过依靠对观众一时的哄骗偷取而已,长此以往,必将造成严重的后果——虽然不至于国将不国,但是中国电影走向更堕落是无可置疑的。

所以胡海希到了这里,感觉自己像是进入了精神病院的辩论会的赛场,许多人自说自话,主办方的托儿伪装成医生苦口婆心,反复规劝。

最后还是中影的金董实在是忍不住了,站出来一锤定音,阐述了一番未来中影集团对电影的发行和结账的机制,并且以2004-2005年的票房数据为基数,推动电影行业在这个基数上每年以较大的幅度进行增长——中影将投入更多的钱。

他说完了话之后,一时之间,先前争斗的双方都没了声音。金董霸气四射地扫视全场,几乎让胡海希立马想起了“谁赞成?谁反对?”的台词。

电影拍了不发行就毫无价值,金董以垄断的中间商地位向源头发出了威胁:不按照我的规矩来的都去死!

除了专门拍片子给外国人看的家伙外,所有人都不得不慎重考虑金董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