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第5章

他忽然觉得哪里不对,低下头去仔细端详这“风月宝鉴”的镜把。

他记得原书里记着“风月宝鉴”这四字乃是錾上去的,也就是用“錾刻”的工艺,将小錾刀用锤敲打,在器物上雕刻出阴文的图案文字。然而这柄铜镜上的“风月宝鉴”四个字,则是阳文,是凸出来的。

“假的!”

石咏斩钉截铁地说。

眼前那一僧一道登时被唬得变了神色。

石咏则压根儿没顾得上他俩,继续低下头去看那柄铜镜。果然,越看破绽越多。石咏将铜镜平放过来,觑着“风月宝鉴”那四个字与镜把之间几个肉眼可见的焊点说:“字是后焊上去的。”

他指着那四个字说:“甚至这几个字的铜质也与镜身的铜质不一样。”

字是白铜的,镜身则杂质较多,似乎年代更早一些。石咏看出这一点,认为这是一件赝品无疑了,至少——绝对不是什么“风月宝鉴”。

一僧一道的脸色转为凝重,两人彼此对视一眼,跛足道人却又转过头问:“这位小哥,且不管这一件到底是真品还是赝品,你且说说看,要将这两爿镜面合二为一,你……能修么?”

若凭石咏原先那个眼里揉不得砂子的性格,此刻肯定直言拒绝了。

可是这……好不容易才上门一趟的生意。

再说了,这“风月宝鉴”,一旦修复了,真的能如书中所记的,那样神乎其神吗?

石咏抬起头,双眼直视跛足道人,见对方一脸的期待。

“你们也知道,这面铜镜,不仅是一件赝品,更是由不同时期不同工艺拼接而成的,修起来难度更高。”

石咏特地强调了。

“所以呢?”一僧一道渐渐觉出些不确定,也不知石咏肯不肯修。

只见石咏一点头:

“得加钱!”

石咏借了家里一张小桌,一只小几,在琉璃厂西街上摆了个小摊儿。

他的摊子上摆着亲手补好的那只成窑碗,碗下押了一张纸,“专修各类古董古玩,硬片硬彩。”

“硬片硬彩”乃是这个行当里的行话,所谓“硬”者,以古瓷为主,旁及古铜器、三代鼎彝、汉魏造像、唐三彩之类。

石咏最擅长修复的就是这个“硬片硬彩”,其余如古书画、字幅、中堂、对联、横披之类,他则更喜欢鉴赏,而不长于修复。

在琉璃厂摆摊摆了一天,过来问津的人不少,但大多是寻常百姓,觉得新奇。一问价格,立即被吓回去了:“我说这位小哥,你修个碗,怎么比买个新碗还要贵啊!”

石咏淡定地回答:“什么时候您想修个比我要价贵十倍的碗,找我,就对了!”

“切——”

来人嗤笑一声,转身走了。

也有做不同工种横向比较的:“小哥,我看旁人做锔瓷的,价格比你便宜得多,你降降价呗!”

“锔瓷”,是修补瓷器的另一种方法,是在瓷器裂纹两侧钻孔,打上铜锔钉将瓷器重新固定,同时也用蛋清加瓷粉修补裂缝。这种修法比石咏的“金缮”更为普及,也要便宜得多。

石咏一抬眼皮:“什么时候您想修个薄胎碗,薄到锔钉都打不进去的那种,找我,就对了!”

来人也只是随意问问,听石咏这么说,一笑,也走了。

已是仲春天气,在户外呆着却还嫌冷。石咏在免费解答各种器物修补问题的过程中,喝了整整一天的冷风,到了傍晚,他摸着空空荡荡的瘪口袋,回家去了。

他这是头一天出摊儿,石大娘则在家整治了几样他爱吃的菜在家里等他。石咏刚走到胡同口,就觉得那香味儿直往肚里钻。俗语说:半大小子,吃穷老子。石咏精神上虽然并不执着于口腹之欲,可是这副身体却肚子咕噜噜叫个不停,闻见这香味儿,简直是胃口大开。

可巧在饭桌上,二婶王氏开口问了一句石咏今天生意的情形,石咏筷尖本来已经挟了一块肉,听见王氏这么问,只能尴尬地笑笑,将那块肉塞到弟弟石喻的碗里,柔声说:“喻哥儿,多吃点。”

他做了一番自我建设,才厚着脸皮对母亲和婶娘说:“今儿头一天,我才晓得,想要开张……真是挺难的。”

岂料石大娘和王氏都没说什么,王氏依旧是那副温温柔柔的样子,石大娘则更多鼓励儿子几句,说是做生意都是一步步起来的。

然而石咏却知道,其实也不是没有捷径,他只消拉下脸,去“松竹斋”看看杨掌柜回来没有,或是直接去找店主老板,说自己就是当初给那靳管事出主意修插屏的小伙子,没准儿就能得店里高看些,赏口饭给他吃。

只是石咏骨子里有股傲气,再加上研究员做惯了,总觉得耻于求人,但凡还能靠自己一天,就还不想在人前低头。

所以他又一无所获地坚持了两天,喝了两天的西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