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九章 中国象棋的近代史

象棋 卡卡西大人 4182 字 11个月前

中国象棋的比赛是以省、市、自治区为单位,各选派1名棋手参加,计有26名运动员,另有江西、西藏与解放军没有参加。解放初期:杨官磷中国象棋史上中国象棋残局第一高手,中国象棋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国冠军胡荣华15岁夺冠,是中国象棋史上夺冠最年轻和最年长的棋手,由于年纪轻轻便执棋坛之牛耳,人称”棋坛总司令”,柳大华,外号“东方电脑”,因1对19的盲棋赛而得名;李来群,河北人,其夺得全国冠军时称为“象棋冠军终于过了黄河”;吕钦,号“羊城少帅”杨官磷的得意弟子;赵国荣,老“东北虎”王嘉良弟子,终补王嘉良全国冠军之遗憾,许银川,人送外号“少年姜太公”,著名的“岭南双雄”之一,杨官磷弟子获得过全国冠军的棋手中,以上几位可以称得上是“领军人物“,其他的很有特点的棋手还有”小神童“李义庭、”吃象能手“孟立国、”拼命三郎“于幼华、”双枪将“徐天利等等。

象棋在中国最为兴盛时期截止到2000年前后,由于各种新兴科技的蓬勃发展,以及年轻一代对于快餐文化的融入,导致了属于国粹的中国象棋有了日薄西山之感。

小时候好友围坐一团下棋对弈的场景是一去不复返还了,偶尔在街边看着老者对弈,也是颇有感慨。

世间万物,总是相生相克,科技对于象棋这种传统文化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同时也将象棋的发展带到一个新的高度。

qq

象棋就是其中最为成功的佼佼者,曾经巅峰时期同时在线的象棋用户过千万,远隔千里的棋友通过网络就可以人对战,这在象棋千百年的历史上是质的飞跃。

最近的这几章,对于象棋的历史以及发展收集了很多的资料,说实话,对于象棋以后的发展我们是忧心忡忡的,就像是那些日渐稀少的珍惜保护动物一样,说不定在现在飞速发展的某一天,象棋也会成为一种需要人为保护才能存活下去的运动,如果真的到了那个地步,只能说是象棋的悲哀了…(未完待续)

第六百五十九章中国象棋的近代史

象棋一词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

《楚辞·招魂》中就对其形制以及玩乐方法作过专门记载:“蓖蔽象棋,有六簿些;分营并进,道相迫些;成枭而牟,呼五白些。”意思是说,用玉石做成的相当于骰子。

据古籍可靠记载,象棋在战国时期已经流行了。除上引《潜确居类书外》,汉刘向《说苑·善说》也记载了战国孟尝君下象棋的事:“雍门周调孟尝君,足下燕则斗象棋,亦战斗之事乎,”战国时的作品《楚辞·招魂》中也有“蓖蔽象棋,有六薄些”的句子。所有这些,说明在战国时代“象棋”已经成为一项经常的活动了。

秦汉时期,塞戏颇为盛行,当时又称塞戏为“格五”。从湖北云梦西汉墓出土的塞戏棋盘和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的彩绘木俑塞戏,可以映证汉代边韶《塞赋》中对塞戏形制的描写。

三国时期,象棋的形制不断地变化,并已和印度有了传播关系。至南北朝时期的北周朝代,武帝(公元561~578年在位)制《象经》,王褒写《象戏·序》,庚信写《象戏经赋》,标志着象棋形制第二次大改革的完成。

隋唐时期,象棋活动稳步开展,史籍上屡见记载,其中最重要的是《士礼居丛书》载《梁公九谏》中对武则天梦中下象棋频国天女的记叙和牛僧孺《玄怪录》中关于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岑顺梦见象棋的一段故事。

唐代的象棋形制,和早期的国际象棋颇多相似之处。当时象棋的流行情况,从诗文传奇中诸多记载中,都可略见一斑。而象棋谱《樗薄象戏格》三卷则可能是唐代的著作。唐代,象棋在中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有“将、马、车、卒”4个兵种,由黑白相间的64个方格组成。后来又参照我国的围棋,把64个方格变为90个点。

宋代,中国象棋基本定型,除了因火药的发明增加了“炮”之外,还增加了“士”、“象”。即在使用带有九宫的棋盘基础上,吸收和借鉴其他棋类的棋子种类并将其中三个兵升级成一个士及两个炮,以符合当时人的趣味。另外宋晁无咎的“广象棋”有棋子32个,与现代象棋棋子总数相同,但是不知道棋盘上有没有河界。宋、元期间的《事林广记》刊载了两局象棋的全盘着法。宋代是象棋广泛流行,形制大变革的时代。北宋时期,先后有司马光的《七国象戏》,尹洙的《象戏格》、《棋势》,晁补之的《广象戏图》等著术问世,民间还流行“大象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