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座,搁这儿。”一个和谈代表指点说。蒋介石白了他一眼,“啪!”蒋介石经过深思熟虑走出一步。棋子刚离手,就被逼死。
吃掉蒋介石这个关键的棋子后,蒋介石转入被动防御。这时飞快地兵临城下,逼得蒋介石舍车保帅,终于兑子求和。
蒋介石满脸通红,讷讷地说着:“唉,棋错一步,全盘皆输!”谦和地笑了笑,一语双关地对蒋介石说:“校长的‘大炮攻势’很见功力,只是太轻视我的过河卒子了?”
1940年3月,“一代棋王”谢侠逊由昆明抵达重庆,在时任东方文化协会会长郭春涛联系下,谢侠逊见到了仰慕已久的中国共产党驻重庆的领导人。一见面,就高度评价了谢侠逊在南洋利用象棋比赛,宣传抗日救亡,在南洋爱国侨胞中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谢侠逊也把自己到南洋宣传抗日救亡的经过,以及南洋侨胞热爱祖国的动人事迹,一一向作了详细介绍。和谢侠逊一时谈得非常投缘,最后两人谈着谈着便聊到象棋比赛。兴致勃勃地说:“侠公,赐教一盘好吗?”谢侠逊当即表示赞同。第一局,谢侠逊让二先。因得先手,迅即展开猛攻,弈到中局,谢侠逊才扭转被动局势,最后双方以握手言和告终。不一会儿,周谢又摆开阵势,第二次交锋。这次谢侠逊让一先,由于双方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最后又弈成和局。
论国事,下象棋,与谢侠逊相见恨晚,两人越谈越投机,越下越投缘。最后,又讨论起象棋艺术来。说:“从我国象棋艺术的发展史来看,明人重炮,这已有《桔中密》一书作了总结;清人重马,这在《梅花谱》一书中得到充分体现;现代人则重兵卒,侠公对进兵卒不是很有研究吗?”谢侠逊接过话题说:“谈不上很有研究。棋谚云:残局马胜炮。不过,马虽有八面威风,但仍可以用兵卒制服它!”意味深长地说:“对!兵卒就是群众,抗日救国就是要发动群众的力量啊!侠公到各地举行棋赛,宣传抗日救国,走的正是群众路线。”
后来,谢侠逊在《大公晚报》副刊《象棋残局》第100期上,刊出了他与对弈的第二局残棋,以《共抒国难》为题,标明:“将方,帅方谢侠逊”,结果在重庆轰动一时。但是,这局残棋在刊出前,考虑到谢侠逊的人身安全问题,曾通过郭春涛向谢侠逊建议,把结局写成谢侠逊胜出。所以,周谢的残棋在报上刊登出来时,最后注明是“帅方先胜”。然而过了五天,谢侠逊始终感到不安,于是在《大公晚报》的《象棋残局》第106期上又刊登了一则“更正启事”,特别说明:“《共抒国难》一局“帅方先和“”。有趣的是,半个多世纪以来,与谢侠逊的这局残棋经无数棋迷的研究,终是一盘和棋。
象棋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粹、瑰宝,千变万化的对弈让人赞叹不绝,但其中蕴含的人生哲学更是让古今有数不胜数的伟人为其终极一生,望彼此谨记。
第六百六十八章象棋知识普及
象棋是我国文化的瑰宝,也是历经千锤百炼的智慧结晶,几千年来吸引着无数的爱好者陶醉神迷,反应出广大人民对于精神生活的渴求。在象棋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流传着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象棋故事,以下就让我们来欣赏这些精彩的故事。
楚汉相争
秦朝末年,当时国家大乱,人民生活困苦,群雄们为了解救人民,都以推翻秦朝、统一天下为目标。在众多群雄之中,有两位实力强大的領导者,一位是汉王刘邦,另外一位则是西楚霸王项羽,刘邦与项羽历经七年的对战过程,这就是有名的楚汉相争。刘邦手下有一位大将军叫做韩信,有一次刘邦派韩信攻打赵国,韩信为了让士兵们头脑更聪明,所以发明了象棋。韩信认为下象棋可以抒解压力、训练沙盘推演的功夫,于是鼓动士兵们多下象棋,士兵们通过象棋获得许多乐趣,暂时忘记了作战的辛苦。在楚汉相争的时代,流传许多关于现在象棋规则由来的典故,以下我们一一介绍。首先是红黑的由来。因为刘邦自称赤帝之子,赤就是红色,所以刘邦用红色的军旗作为代表。项羽年轻时,看到秦始皇出巡,车队上插着一面一面的黑色旗子,就像一条黑色的大龙走过,让项羽非常羨慕,从此爱上黑色。后来项羽骑马打仗,都骑着自己心爱的黑色乌骓,说明了项羽的军旗是用黑色作代表。
第二是红先的由来。有一次,刘邦和项羽两个人作了一个约定,目标是一个叫做关中的地名,他们比赛看谁的军队能夠先进入关中,谁就获胜。项羽仗着拥有四十万大军,采用直线进攻追打秦军,刘邦则是采取迂回的方式,招揽秦军获得民心。结果刘邦先一步进入关中,这也是现行象棋红先的典故。第三是楚河汉界的由来。楚汉相争开始的时候,项羽的实力比较强大,刘邦为了扭转被动局勢,任用张良、萧何等人才。到了公元前203年,刘邦实力大增,项羽只好向刘邦求和,两个人达成以“鸿沟”为分界,刘邦掌管鸿沟西边,项羽占有鸿沟东边。这就好像现在的象棋,棋盘中间画有一道楚河汉界,用来区分红黑两国一样。
最后是王不见王的由来。楚汉相争最激烈的一战发生在鸿沟附近的广武山,当时楚汉两军隔着广武山对峙,代表汉军的刘邦站在山上对着项羽大骂,结果项羽生气地拿起弓箭,瞄准刘邦射了出去,这一箭还差点让刘邦丟了性命。现在象棋有一条将帅王不见王的规定,意思就是形成将帅见面的时候,轮到哪一方走子就能取胜,这就好像代表刘邦及项羽的将帅,朝对方射了一箭一样。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住在巴邛(今四川一带)的大地主,家里庭院有一块橘园。有一天,地主在散步的时候,天空突然下起了霜雪,着急的地主赶快跑到庭院把橘子一棵一棵摘下来,摘着摘着,眼尖的地主发现有两顆橘子特別大,感到非常好奇。于是地主决定把橘子剖开来看,原来每顆橘子里都藏有两位白眉仙翁,他们面对面坐着谈笑下象棋!仙翁们沉浸于对弈乐趣中,没有发现地主正在旁边。过了一会,一位仙翁开口说:“我们在橘子里下象棋的乐趣,不会输给在商山下围棋”。只可惜找不到根深蒂固的橘子,刚下到精彩的时候,橘子就被摘下来了。这时另一位仙翁肚子饿了,从衣袖里抽出一条形状像龙的草根来吃一口,并且用水喷它,草根竟然变成一条真龙,四位仙翁一起骑着龙,随着脚下缓缓升起的白云飞向天堂。
这则橘中象戏的故事出自《玄怪录》,作者是唐朝宰相牛僧孺。故事流传到后世影响十分广泛,也有人把这个故事解释为仙翁下围棋,不过据张如安先生研究,确认是象戏而非围棋,可见这则故事本身具有相当迷人的吸引力。后来人们就称下象棋的乐趣为“橘中之乐”,并有“橘中之乐,不减商山”的典故,这也是著名象棋古谱《橘中秘》的命名由来。
南宋末年,朝廷国力衰弱,兵强马壮的元兵大举入侵,宋朝面临存亡的紧要关头,爱国诗人文天祥不怕危险,挺身而出号召爱国志士组成一支军队抗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