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文渊成名前后,常去上海天赡茶楼等处弈棋。由于董年纪小,棋风犀利,并能常出妙手,因此得到“小杭州”的浑名,和“小剃头”林荣兴、“小煞星”叶景华并称上海棋坛“三小”(也有将小湖北雷海山一起称为“四小”的)。从此,董开始了以棋为生的生活。1939年,张澹如的账房刘盈丈在上海找到董文渊后,同乘亚洲皇后号大轮船去香港,立即参加一次“六王夺鼎赛”。所谓“六王”即六名名棋手:周德裕、钟珍、苏天雄、卢辉、方绍钦及董文渊。由张浩如出资作大银杯一只及奖金一百元,比赛的真正用意是:董向周挑战。结果周得第一,童获第二。不久,张又出资作纯金奖牌一枚,邀周德裕、董文渊及钟珍参赛,定名为“三王赛”。比赛采用单循环制,分先各两局,以积分多少定名次。经抽签后董和钟先赛两局,董文渊连胜,独得4分,形势对董极为有利,对周则构成极大威胁。处于危机的周德格,突然提出不参加续赛的动议,理由是:董以重金收买了钟,钟佯作两败,但在对周之战将全力拼搏,为董夺取金牌创造条件。周提出的理由尽管证据不足,但根据棋界的风气,也不是没此可能。这一下首先是激怒了已购票的广大棋迷,聚集在文园酒楼前,要求退票,使主持人感到为难。正当场内杂乱纷纷时,少年气盛的董对周大声说:“你说我作弊,我们以无弊可作的方式续赛如何?”接着董说:“我和钟的两局胜棋不算。我和你作十局赛,来抢这金牌如何?”这一说既堵住了周罢赛的嘴,也得到观众的喝彩。也许是董文渊正处于棋艺的上升时期,也许是周德裕的“帅气”有所浮动,再也许是周德裕没有吸足烟(指鸦片),第一天比赛董连胜两局,第二天比赛董又连胜两局,第三天香港各报均大加宣传,吸引了更多的观众前往观看。比赛进行前,董举起手心,以掌中的“誓杀周德裕”让周观看,引得周心气浮动,结果周又连负两局。发生于1939年秋的周、董之战,不仅仅是华南棋坛的争雄之战,也具有全国棋坛争雄战的性质,因为周不仅有“七省棋王”的头衔,而且在华南是第一号人物(和之名气约略相仿的黄松轩已去世),而董挟“四省棋王”的头衔而来,是当时华东的第一手(林荣兴、叶景华已死于日寇侵入上海时)。再说年龄,当时一个39岁,正年富力强;一个刚20岁,锐气正旺。
继第一次“六王赛”周德裕夺冠后,第二次争雄——从“三王赛”到周董十局赛,董竟以连胜六局而得金牌!怪不得黄密功先生要称董为“十三王”了。那么这六局是否周有什么特殊原因才失败?不是。而是董有所准备,布局富有创新。正如贾题韬先生所评:周君在华南、华东、华北等地和名手对局,大多取得胜绩,之所以如此,原来与董的布局极富创新有关。周、董后来又有对局,周有所挽回。
应该说,董向周的挑战是成功的。
董文渊解放前后一直活跃于上海棋坛。在沪期间也一直在襄阳公园弈棋。
董文渊确是棋界奇才,陈祖德在《超越自我》一书曾生动地描述过他,说:“此人头脑聪明,感觉敏锐,着法犀利。”他的象棋在名手如林的上海,罕有敌手。解放后常在大世界挂大棋盘表演。其围棋在一九四八年执黑与过惕生对弈,四战皆捷,名声大噪。到解放初,已可与国手刘棣怀、王幼宸等分庭抗礼。小董不仅对子棋有实力,还擅长让子,一直以赌彩为主要收入。他为人狂妄自大,如果顾水如、刘棣怀能让某人四子,他必更多让人一二子,以显其能。其实,有时也并不能让这么多,对弈时只能靠一些“盘外招”为,或嘴里嘲弄、诱骗、恫吓之辞滚滚而来,或大唱京剧,手指直戳对方鼻眼,或猛吸香烟,将烟雾喷向对方脸面,施展出十八番武艺,以干扰对方思路。于是原来论实力只能让四子的,往往被他让六子也赢了去。其棋品之恶劣,由此可见一斑。但小董棋艺确有独到之,着子不落俗套,常有奇想,有时人们眼见他已必败无疑,忽然突发妙手,化险为夷,令人叫绝。因此,尽管他棋品不佳,不少好手仍常约他对弈。
象棋和围棋虽然大有不同,不过胜负的理念还是想通的,董文渊的厉害之处,可能也就是将围棋的思维融入进象棋吧……(未完待续)
第六百七十二章象棋小故事
中国象棋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在秦汉时代继续发展,棋盘上面的楚河汉界正是其发展而来的,经过唐宋时代,最早出现了象棋棋谱《棋经论》《事林广记》等棋谱,标志着象棋的棋理,布局,出现了其规律性和战理性。到了明清时代,尤为流行,出现了大量象棋著作,直至民国时期和新中国建立,象棋得到了蓬勃发展,其中涌现出一大批的象棋高手,为象棋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周德裕(1900~1949),江苏扬州人(一般称江都或广陵,均扬州旧称)。长期活跃于上海棋坛的象棋名家。幼时,得其父周焕文教授,萃诸家之长,棋艺全面。民国19年(1930)代表华东去香港参加华东与华南埠际大赛。民国20年,与万启有代表华东在上海参加华东华北埠际大赛,成绩优异。被棋界誉为“七省棋王”。后以棋为生,民国23~31年旅居香港,并弈游广州及东南亚一带,常以擂台赛形式,轮战华南诸强手。民国31年回沪,仍以辅导棋艺为业。染上毒瘾,生活贫困,衣食无着,至解放前夕,贫病交加,于上海解放前三天去世。曾主编香港《华字日报》象棋专栏,著有《象戏勾玄》、《象弈讲义》等,对先手中炮攻后手屏风马,有精辟见解。
周的棋艺比较全面,开局、中局、残局都有极深的功底。开局方面,各种盘面,多种变化都熟悉。中局方面,周以常出奇着制胜而使人“害怕”。残局方面,周对各种定式都了解且不说,他运用马炮之力,一兵之微,都有深功夫。所以华南方面认为他是个难以取胜的对手。
其次,周的胜率高。他战胜过华东的众多名手,包括张锦荣、万启有、罗天杨、林弈仙等,对华北方面的两名代表选手赵文宣和张德魁也是胜多负少。对华南方面的黄、李(庆全)虽然说旗鼓相当,但黄、李的棋迹,地域仅限华南,棋龄又较短,影响远远不及周。周在弈访南洋时,战绩大大好于谢侠逊,是使海外华人棋手心服口服的一位高手。周没有和“西北棋圣”彭述圣交过手,和华东的另一位名棋手张观云也未较过艺(张过早息隐棋坛)。
还有,周的棋性好。周是医家出身的棋手,文化修养较高,比较受人尊重。四十年代他在上海和屠景明交游时,屠出于敬重,对弈时要求周让长先。而周认为应改为“先相先”(二盘屠先,一盘周先),既体现了周的修养,又可见周的互重。周虽偶有现场沉不住气影响弈棋之时,但安静之后就能理顺棋气,再安心下棋。如对董文渊的挑战,董常采取扰乱周的不正当之法,促使周心气浮动而败。但事后周想通了,再和董决斗时,沉住了气而扳回。
一九四七年夏,周德裕游罢西湖来到嘉兴;高琪欣然约他到家小住,初时由周让长先,高琪负多胜少,改让二先,周方比较下风。高琪想。不图七省棋王,亦不过尔尔!周临行之日,高问双方棋力。究竟差多少?周说:“看来还未脱二先呢。”高不解其意,周笑道:“日来我只是随手敷衍,气力还未用足,倘你真的有意学棋,那么我可以再留三天,跟你来个‘升降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