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二章 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

象棋 卡卡西大人 5352 字 11个月前

士。中国象棋中有这个兵种,而国际象棋没有。在中国象棋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越离帅府近的,越有名无实;越靠近“基层”的,越出类拔萃。中国象棋的“士”是宫廷卫士,司“九宫”安全,不离“帅(将)”左右。“象”是臣相,只能于本土飞来飞去。如此宠大的护卫部队削弱了攻击的力量,另一方面却增强了防御体系,即使前线战士全部马革裹尸还,也可能杀和敌军的骚扰,这些反映出中国君王传统的求稳怕乱的心理和习惯。国际象棋没有后勤人员的设置,它的“象”是指教士,分黑的格象,能满盘飞舞,黑格角的格象各司职互不相交,暗示着东正教、天主教对中世纪欧洲的影响。

兵。兵人数最多,在最前方保家卫国,只能冲锋不能后退。不同的是中国象棋中的兵(卒)无论如何冲锋陷阵也都还是兵,虽有“过河小卒当小车”之说,但它终究是“卒”,到头无非一“老卒”而矣,隐喻着“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愚民信条,老百姓永远是老百姓,老百姓奋斗没有价值也就失去了动力。而国际象棋中的兵被称作是灵魂棋子,一旦攻到底线可以升变为王以外的任何子力,“不想当将军的兵不是好兵”,这体现了论功行赏的公平性,只要付出就会有回报。这展现了西方进取、升迁的欲望和机会。

王。君王是封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以夺取对方君王为胜利成了象棋艺术的灵魂。这一点东西方不谋而合。细微的区别是,中国象棋的王称“帅(将)”,是忌讳“犯上”的缘故;国际象棋没有此类顾虑,文字上自由得多。中国象棋的“帅(将)”,不能出“九宫”,且有“士、象”充当专职护卫力量,始终扮演着幕后指挥的角色,这些对“帅(将)”的特殊保护是“率士之滨莫非王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君王至上的写照。君王是国家的基石,是国家稳定的前提。国际象棋唯有“王车移位”的特点关照,稍不留神还会失去该权利,“王”可在棋盘上任何一格一格自由往来,随时可能御驾亲征,对“王”的保护通过其自身灵活机动的躲闪来实现。这与中世纪欧洲频繁的民族征战迁徙相关。中国象棋的“帅(将)”不能“对面”,可洞察出儒家礼义的熏染;国际象棋的“王”可以面对面厮杀决斗,隐见血亲复仇的烙印。在国际象棋中,“在开局阶段,王是一个婴儿;在中局阶段,王是一个小孩;在残局阶段,王则是一个成年人。”。还有国际象棋中的“王车易位”一方面是帮助王逃离险境,从中心兵家必争之地转为安全的侧翼,另一方面也更大方便出动了车。倘若王被逼得无路可走,却是和局,这多少让国人疑惑不解。

马。中国象棋与国际象棋中的马最大的区别是在于蹩马脚。骑兵是当时中世纪欧洲军队的核心,欧洲以平原为主,骑兵强大了就可以所向披靡,所以国际象棋中骑士的马没有任何限制,蹩马腿也就无从谈起。但中国就不同,蒙古人差不多可以纵横当时所有的文明世界,但一入江南,江河山脉,使蒙古人一筹莫展,有力气使不出来,所以中国象棋中的“马”到处被蹩腿,骑兵的作用被限制了。当然,蹩马腿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官府腐败,内部勾心斗脚的淋漓体现。

中国象棋中的车威力巨大,所谓“一车九子寒”,“车”的作用让本人相信象棋应该起源于中国,理由是中国古代车兵曾经是最重要的兵种。先秦时期衡量一个国家的战斗力看的就是车兵,所谓的“万乘之国”或“千乘之国”,“乘”就是车兵,车兵越多发言权越大,“万乘之国”是天子,“千乘之国”只能是诸侯了,因此“车”是战争的灵魂,是地位的保证,只能威力巨大了。国际象棋中的车可不是车,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塔”,“塔”就是城堡,中世纪的欧洲“塔”是防守和进攻的基地,是诸侯的堡垒,诸侯重视塔,但“塔”不是轻易可以搬得动的,其能力受到了限制,所以国际象棋中的“车”威力小于中国象棋中的“车”,重要性也低于中国象棋中的“车”。

中世纪的欧洲,骑士是职业军人,骑士是骑马的战士,是当时欧洲军队的核心,骑兵是冷兵器时代最具有机动力的兵种。欧洲以平原为主,骑兵强大了就可以所向披靡,所以国际象棋中的马没有任何限制,蹩腿是不可能的。但中国就不同,蒙古人差不多可以纵横当时所有的文明世界,但一入江南,江河山脉,使蒙古人一筹莫展,有力气使不出来,灭南宋还是因为训练了水军,所以中国象棋中的“马”到处被憋腿,骑兵的作用被限制了。欧洲的王是大骑士而已,打仗的时候必须身先士卒,所以国际象棋中“王”亲临前线,战斗力虽然差点,但不打仗是不行的,否则“士”不用命,只能被人家活捉了,欧洲历史上“王”被人家捉住是经常发生的。但,中国的皇帝是国家的根本,皇帝不可轻动,御驾亲征的事例少之又少,无他,中国的大一统政治决定了皇帝优先考虑内部的篡夺。宋太宗说:外患不过是肌肤之患,内患才动摇统治,所以中国象棋中的“将、帅”在九宫之中,是国家的象征,一旦遭到攻击,必须三军用命才能逃开一劫。从这个角度上讲,中国古代政权的架构非常脆弱。(未完待续)

请大家多多的关注一部非常有诚意的《足球旅行家》,作者是个非常有才华的人

第六百九十二章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

中国象棋和世界象棋粗看起来差不多,只不过国际象棋有王后,中国象棋多出了炮和士,但实际上的差距比想象的要大。

从文化的背景看差距可能更客观一点,中国古代是“大一统”的文化,中央的权力压倒一切,这种文化基于农业文明的基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讲的是“向心力”,同为封建社会,西方采取的是分封制,诸侯在自己的封地里有绝对的权力,文化上的差别造成了游戏上的差异,分析起来应该是很有意思的。国际象棋盛行在欧美社会,但有人说国际象棋源于印度,这也没有什么关系,印度古代差不多是城邦制,中央集权的概念非常模糊,印度历史上几乎没有大一统,和欧洲封建社会有的一比,因此淡化一点关系不大。为了讨论上的方便,只以欧洲为准了。

先从王后谈起,中世纪的欧洲,王室之间的联姻是常态,诸侯之间通过联姻结成联盟,王后是力量结合的纽带,国际象棋中王后威力巨大与此有关。和中国不同的是,欧洲妇女的地位高于中国,妇女是各级骑士崇拜的偶像,而中国的皇后也不过是皇帝的附属品,按刘备的说法不过是衣裳,但在欧洲,如果把王后当衣服,起码的骑士精神就不存在了。王,不过是大骑士,更不能例外。所以国际象棋中王后力量超群,是决定胜利的关键。

追求大一统的中国古代社会,城市是政治中心,城市管理乡村,城市的规模较大,城市失守,意味着统治权的丧失,拥有城市就拥有了一切,城市的职能决定了攻占城市的重要性,所以中国象棋里有炮,这是攻坚的需要,但,欧洲封建社会里诸侯的基地不过是城堡,回旋的余地小,野战决定命运,所以国际象棋没有炮。

汉尼拔攻击古罗马,其主力是象兵,罗马人费劲九牛两虎之力,才摆平汉尼拔的部队,因此欧洲人对象兵的畏惧是有历史传统的,大象组成的部队在冷兵器时代,生命力强于任何部队,令人望而生畏,印度人更重视象兵,这没什么说的,所以国际象棋中的象威力巨大,中国古代使用象兵的机会少,在俺的印象里,只有王莽使用过象兵,再就是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南征时,南蛮用象兵对抗过,象兵的命运很悲惨,中国人的火攻战术让象兵无用武之地,所以中国象棋中的“象”是窝囊废,只能在自己家里当个摆设,和“士”一样相当于宦官,主要作用就是个防守,有时也能过渡的作用,和国际象棋的“象”的作用没法比。

中国象棋中的车威力巨大,所谓“一车九子寒”,“车”的作用让俺相信象棋应该起源于中国,理由是中国古代车兵曾经是最重要的兵种,先秦时期衡量一个国家的战斗力看的就是车兵,所谓的“万乘之国”或“千乘之国”,“乘”就是车兵,车兵越多发言权越大,“万乘之国”是天子,“千乘之国”只能是诸侯了,因此“车”是战争的灵魂,是地位的保证,只能威力巨大了。国际象棋中的车可不是车,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塔”,“塔”就是城堡,中世纪的欧洲“塔”是防守和进攻的基地,是诸侯的堡垒,诸侯重视塔,但“塔”不是轻易可以搬得动的,其能力受到了限制,所以国际象棋中的“车”威力小于中国象棋中的“车”,重要性也低于中国象棋中的“车”。

中世纪的欧洲,骑士是职业军人,骑士是骑马的战士,是当时欧洲军队的核心,骑兵是冷兵器时代最具有机动力的兵种,欧洲以平原为主,骑兵强大了就可以所向披靡,所以国际象棋中的马没有任何限制,蹩腿是不可能的,但中国就不同,蒙古人差不多可以纵横当时所有的文明世界,但一入江南,江河山脉,使蒙古人一筹莫展,有力气使不出来,灭南宋还是因为训练了水军,所以中国象棋中的“马”到处被憋腿,骑兵的作用被限制了。

欧洲的王是大骑士而已,打仗的时候必须身先士卒,所以国际象棋中“王”亲临前线,战斗力虽然差点,但不打仗是不行的,否则“士”不用命,只能被人家活捉了,欧洲历史上“王”被人家捉住是经常发生的。但,中国的皇帝是国家的根本,皇帝不可轻动,御驾亲征的事例少之又少,无他,中国的大一统政治决定了皇帝优先考虑内部的篡夺,宋太宗说:外患不过是肌肤之患,内患才动摇统治,所以中国象棋中的“将、帅”在九宫之中,是国家的象征,一旦遭到攻击,必须三军用命才能逃开一劫。从这个角度上讲,中国古代政权的架构非常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