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四章 象棋教学教习

象棋 卡卡西大人 11758 字 11个月前

第七百四十四章象棋教学教习

开局也称“布局”。象棋术语。是整个对局的开始和基础。双方根据战略战术的需要,分别部署兵力准备作战。其正确与否,对中局、残局的发展都有直接影响。可分为先手和后手两种。前者一般为主动进攻。后者则根据对方的情况,采取守势或相互争先。

当头炮也称“中宫炮”、“中炮”。象棋术语。一种开局着法。起着把炮放在正中线位,是先走一方采取主动攻势的一种布局。作用是威胁对方中卒,使后走一方立即采取上马或对炮应着。“以炮斗炮”(指顺手炮与列手炮)与“以炮攻马”(主要为屏风马防御),是象棋布局的两个系统。

屏风马象棋术语。一种开局着法。一方双马并踞(炮2平5、马8进7,马2进3,保护中兵(卒),状如屏风,故名。有先手屏风马和后手屏风马之分。

顺手炮也称“斗炮局”。象棋术语。一种开局着法。双方第一步都走中炮,由于双炮方向相同,故名。

列手炮也称“逆手炮”。象棋术语。一种开局着法。双方第一着都走中炮,而两炮方向不同,故名。

盘头马也称“中炮连环夹马”。象棋术语。一种开局着法。指先走一方运用中炮盘头马布局。挺进中兵(卒),双马则从中路连环策应。

过河车象棋术语。一般指中炮过河车对屏风马的一种开局着法。先走一方平中炮上马后出车过河,起到“封”与“攻”的作用。

平地兑车全称“中炮过河车进七兵对屏风马平炮兑车”。象棋术语。一种开局着法。

高炮局全称“中炮过河车高左炮对屏风马左马盘河”。象棋术语。一种开局着法。

左马盘河全称“屏风马左马盘河对中炮过河车进七兵”。象棋术语。一种开局着法。五七炮象棋术语。一种开局着法。先手一方走成中炮七路炮。

五六炮象棋术语。一种开局着法。先手一方走成中炮六路炮。多数用于对屏风马、反宫马,属于稳健缓攻型布局。

五八炮象棋术语。一种开局着法。指先手一方炮二平五,再炮八进四。多数用于对屏风马。

五九炮象棋术语。一种开局着法。先手一方走成中炮九路炮。现代对局中,常见于中抱过河车对屏风马平炮兑车布局。

巡河车象棋术语。一般指“中炮巡河车对屏风马先进车”的布局着法。先手一方平中炮上马后出车巡河,准备兑换兵(卒),便于出马活动,属稳健缓攻战术。

骑河车象棋术语。一方的车进到对方河口,称为“骑河车”。可以控制对方的兵、马等各子的活动。巡河炮象棋术语。一种开局着法。指“让双马”高手的一方先走炮二进二,采用“巡河炮”着法进攻。近代所指系“中炮巡河炮对屏风马”布局着法。

单提马象棋术语。一种开局着法。双炮过河全称“中炮进七兵对屏风马双炮过河”。象棋术语。一种开局着法。仙人指路象棋术语。一种开局着法。因兵三进一,一子当先,意向莫测,故名。

两头蛇象棋术语。指马二进三再马八进七布局一方,在三兵与七兵齐挺一步后的形势。此时双马显得灵活,其状如“两头蛇”,故名。

过宫炮象棋术语。一种开局着法。走炮二平六,因经过将(帅)的中宫而得名。

卒底炮也称“小当头”。象棋术语。一种开局着法。指后手方用炮2平3或炮8平7,对付对方兵七进一或兵三进一。

金钩炮象棋术语。一种开局着法。进兵后平炮,布子的形状如钩,故名。

左叠炮象棋术语。一种开局着法。是应付中炮的一种冷僻布局。

鸳鸯炮象棋术语。一种开局着法。因左右两炮有计划地集结在一起,状如鸳鸯,故名。单边凤象棋术语。是对局时的一种封锁战术。

龟背炮象棋术语。一种开局着法。后走一方对付先走一方的当头炮,采用上马以后出横车,再退一步炮的布阵。因第三回合退炮后状如龟背,故名。

士角炮象棋术语。一种开局着法。先走一方第一着炮八平六(或炮二平四),安于士角。

飞象局象棋术语。一种开局着法。因起手第一着飞上中象后双炮连环(称“担子炮”或“担竿炮”),既巩固己方阵地,又可观察对方动静,因势随机扩大先手。由于后走一方的应着或攻或守,变化多端,常取决于双方的中变与残局的基本功,所以是斗实力的一种战略着法。

担子炮也称“担竿炮”。象棋术语。一种开局着法。第一着飞上中象,使双炮连环。

穿宫马也称“拐脚马”。古称“缠角马”。象棋术语。上象后马二进四从象田出动,再穿上角奔河头,运用得当,可乘势直奔九宫,打将以威胁对方;如遇阻拦或受到对方当头炮的牵制,则会施展不开。

三步虎象棋术语。一种开局着法。其次序是第一着上马平边炮出车。棋谚有“三步不出车,着棋容易输”之说,或以为典出于此。一说因形容“车强如虎”,故名。

反宫马象棋术语。一种开局着法。华南一带因其类似单提马,故也称“半壁山河”。源于屏风马。

中局象棋术语。开局与残局之间的比赛阶段,承上启下,为全局的重要一环。与开局、残局间尚无明确的界限划分和规定的着数。通常指开局后约经15个回合,双方调兵遣将,布阵列势就绪,即入中局。

杀者也称“要杀”。象棋术语。下一着捉对方将、帅时,称为“杀着”。

四车相见也称“四车相斗”。象棋术语。因双方的车在阵地上作主力战,为了夺取有利的据点,互不相让,故名。

弃子攻杀象棋术语。一般指残局、排局中步步“连将”或“追杀”一类的着法。在实战中,根据棋局形势,明确主攻目标,设计战术组合,运用一系列密切配合的着数,不惜重大牺牲(如弃车、马、炮等强子),步步紧逼,迫使对方被动应付,以创造此着的条件。

双杯献酒象棋术语。杀着的一种着法。一方运用双炮连续攻打对方底象,造成“闷宫将”杀着,或双炮打底象后使对方中宫出现缺口。以上情况寓意“一杯不醉两杯醉”,故名。大胆穿心象棋术语。杀着的一种着法。一方士象俱全,拱卫中宫,壁垒森严;而对方双车凭借当头炮的压力,突弃一车,涉险摧士,从而打开中防缺口,构成杀局。

露将三把手也称“连将三条车”。象棋术语。一种进攻战术。利用双方的将、帅不能在同一条直线上毫无遮拦相对面的条件,退下士、象而“露将”,使对方被动。将。帅虽不出九宫,而此时遥控力量相当于一车。当它与双车在一条直线进攻时的形势(多见于中炮镇住对方当头时),构成三支威胁力量,故名。

塞心马也称“归心马”。象棋术语。指己方的马在己方九宫的中心,并受到对方的牵制而影响将(帅)、双士的活动。丝线掏牛象棋术语。利用一炮牵制住对方车、马以上的主力(一般为两子,也有三子以上的),使之难以调动(动则失子),达到以少胜多的目的,称为“丝线掏牛”。

底线马象棋术语。指一方的马跳到对方底象前一格位置,此马既可打将(帅),又可抽吃边车。如遇对方双士未动,己方有炮助攻,往往可构成马后炮杀局。是实战中奔马袭击的一种厉害着法。马后炮象棋术语。马与将(帅)处于同一直线或同一横线,中间空隔一步,炮在马后攻将(帅),从而取胜。是实战残局或中局阶段颇有力量的一种杀着。

空心炮也称“空头炮”。象棋术语。此着法针对中宫将(帅)。相互间为空白地带,如辅以其他子力,常能构成各种难以抵御的攻势,给对方以致命打击。闷宫将象棋术语。用炮将军并把对方将死,称为“闷宫将”。

高兵象棋术语。兵(卒)过河界后,在对方第二条横线以内,称为“高兵”。

低兵象棋术语。兵(卒)过河界后,在对方第三、第四条横线上,称为“低兵”。

弱兵也称“老兵”。象棋术语。兵(卒)过河界后到达对方底线,称为“弱兵”。因其作用比高兵、低兵小,故名。

残局象棋术语。比赛双方经实力消耗后进入决定胜负或构成和局的阶段。排局古棋谱称“棋局”、“棋势”。象棋术语。一般指在残局基础上经过加工编排而成的各种局势。

四大名局象棋术语。专指刊于《百局象棋谱》的四篇排局名作:《七星聚会》、《蚯蚓降龙》、《野马操田》、《千里独行》。为便于记忆起见,通常又概括成“七星聚会降龙,野马千里独行”两句。由于设计编排精巧,引人入胜,长期以来广泛流行于民间;并经历代棋手悉心钻研,推陈出新,变化丰富多采。

七星聚会俗称“七星棋”。古棋谱排局。四大名局之一。为《百局象棋谱》的首篇。因双方各有七子,故名。七星棋古棋谱排局。一般指民间流传的著名七子排局。蚯蚓降龙古棋谱排局。四大名局之一。此排局双车虽矫若强龙,但始终为两卒所牵制,故名。

千里独行古棋谱排局。四大名局之一。结尾棋势是一车大战三兵。

野马操田古棋谱排局。四大名局之一。棋势为:经过十余回合“序战”后,成为车马斗车兵的实用残局。出现先走一方易胜的假象,往往使人误认为起着即可成杀局而坠入圈套。

独卒擒王也称“太监追皇帝”。象棋术语。残局中的一种着法。在杀局过程中,运用其他子力冲锋陷阵,牺牲殆尽,最后用一兵步步逼将成功。

三士三象象棋术语。一炮、双士称“三士”,一炮、双象,或一马、双象称“三象”。“三士三象”的防御力量与士象全相等,都有一定的棋式。关键是中防稳固,不给对方的将(帅)起到助攻作用,可以抵挡一车的进攻。

门东户西象棋术语。残局结尾阶段,象与将分开,造成将在左,象在右,称为“门东户西”。二鬼拍门也称“铁门闩”。象棋术语。双兵入九宫禁区,分列于对方中心士的两旁(占据四路与六路两条将门肋道),随时可进军发动攻势,火并中士,逼杀主将,故名。

残局炮归家象棋术语。指残局阶段,炮退到自己的后方,既利用士、象当架子进攻、遥控,又加强防御,掩护将(帅)。

残局马胜炮象棋术语。指残局阶段子少,马无绊腿轧脚的限制,攻守进退灵活,力量较炮为强。双马饮泉象棋残局。是三子归边的一种形式。着法为:牺牲一兵,巧妙地迫将出中宫;然后运用双马回环跳跃,盘旋进击,构成杀局。

将军脱袍也称“关公脱袍”、“推窗望月”。象棋术语。指一方走子,飞一步象,既可化解对方的攻势,同时又可使己方将(帅)产生遥控的作用,从而转危为安,反败为胜。

三子归边象棋术语。凡有车、马。炮(兵)等三个进攻性的棋子集结在一起(不论中营、边线或侧翼),就有可能构成各种各样的杀势(用杀着将死对方)。这类情况称为“三子归边一局棋”,简称“三子归边”。

车心马角象棋术语。指车立中心,马占士角,构成凶厉的杀局。

海底捞月也称“车正永无沉底月”。象棋术语。车、炮巧胜一车,系常见的一种实用残局。棋势是双方都无士、象,一方车与主帅必须占中,再助炮沉底在将后打车,故名。反之,无炮一方如车、将占中线,则车、炮方面难以取胜。另车与主帅如占中,加上一个低兵,亦可构成这种巧妙的杀势。

一车十子寒象棋术语。指车力强大,纵横进退,攻守自如。在残局阶段子少时,车可控制17个据点(约占全盘的1/5),实力占作战第一位,相当于马或炮之2倍。

太公坐椅象棋术语。指对局结尾时,以一士、一兵巧妙地守和一马与低卒(士必须在帅后底线,而用兵走闲着)。

羊角士也称“菱角士”。象棋术语。双士俱支于九宫上边,状如羊角,主要目的为防止四、六线上(中兵两旁的位置)的马奔袭九宫攻击主将,支士拦阻马腿解危。

三仙炼丹象棋术语。有二说:(l)残局阶段,三个高兵可以战胜对方的士象全,要点是先用一兵去塞象田,再依仗将(帅)的力量进攻,冲兵搏士,控制两肋要道,从而构成二鬼拍门的杀势;(2)三兵并排于对方的下二路(近几宫禁区),与炮、卒、双上分庭抗礼。是双方于细微处见功夫的练习短兵相接的步数棋。车马冷着象棋残局。是车、马在平淡局势下的巧妙一着,出奇制胜,可使对方猝不及防而束手就擒。此着法从实用残局角度来看,属于“巧胜”,但仍要求审势多算,仔细分析形势。除车、马外,还有车、炮与车、兵等“冷着”。

象棋的战略有多种,其中有许多是大家熟悉的,例如:优势战略,均势战略、劣势战略、布局战略、残局战略、攻击与防守战略,刚柔并济战略,防守反击战略以及求和战略等等,难以--列举。在以上所举的战略中,有一项叫作整体战略,也就是贯穿整个对弈过程的战略思想,可以说是最重要、最具有指导意义的。

象棋整体战略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呢?这里可以借鉴军事上的战略要求--也就“全胜”。我国古代大军事家孙武子把实现利益目标的战略思想分为四个层次:“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次伐城。”可见其战略的选择是自上而上,先由其层次寻求制胜之道,如求之不得,再依次降格以求。孙武子又说:“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由此观之,孙武子的全胜思想包括两点:一是自己在不付出代价的情况下,即屈服于我方之意志。其〝不虞而屈人之兵〝以及成语〞兵不血刃“就都体现了这种全胜思想。

在象棋的实战中,如何追求这种〝全胜〞的境界呢?我们都知道,象棋的实战是以杀王作为胜负的标准,单方面则有胜、负和三种结局。就每一局棋来说,棋手们最高的追求当然是胜利、和局则次之(在特殊的形势下,能谋得和局亦未尝不是一种胜利)。就一个比赛来讲,则应该是多胜不负,次之为多胜少负。换言之,就是追求高胜率,避免输棋或少输棋。

军事斗争中的谋略角逐,是一种高级、复杂的、强烈思维活力对抗。象棋枰虽小,但是对阵双方都有鲜明的目的性,互相抗衡、互相制约,这也形成了一种特有形式的思维上的活力对抗。由于对方思维的难以揣度,有些局势的发展是难以预测的;由于棋枰的争斗有它本身的规律和有关方面的制约,有些局势又是可以预测的。但是,棋局千变万化,没有固定的对策可以一劳永勉地解决问题,也就是说:〝谱不能尽弈之变,法不可尽战之奇。这要求棋手们随时依据局势的变化来调整战略,运用各种战术和韬略去努力驾驭局势,以达到夺取胜利的目的。〞

象棋的实战既然是一种直接形式的思维活力对抗,勿庸讳言,它的特征势必充满着“诡道”逻辑的作用,亦即孙武子所说的:“兵者,诡道也。”〞所谓“诡道”逻辑,就是“不守常”逻辑,以奇制胜,灵活变通,不拘泥于常规,不恪守一格,去留不定,见机而作等等,不一而足。为了满足获胜的需要,只要规则允许,什么样的招数都可以在棋枰上使出来。但是绝不包括那些不道德的干扰对方之类的小动作,这点与军事上的“诡道”无所不用其极是截然不同的,而唯有此才能显示象棋的公正、健康、有益、生命长存。

在象棋的对战史上,许多出奇制胜的精彩战例都是谋略所创造的典范。在棋枰上不能没有原则,也不能不要常规,但在谋略思想中,这些原则和常规在遇有异常情况或为了达到某种战略目标,有时是可以随机而变的。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而逆常行事,打破思维习惯和定势去思考对策,恰恰是符合象棋实战规律的。

战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生产私有制和对立阶段以后的产物,是阶级,民族、国家、政治集团之间,在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用来解决矛盾的最高形式。

由于战争的胜败直接决定着生死存亡,所以历代军事家以至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无不十分重视战争和研究战争。我国著名古代军事家孙武子在其所著的《孙子兵法·始计篇》中就开宗明义地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察也。”兵即指军事、战争。战争既是力的较量,更是智的角逐,所以军事领域历来是产生谋略的土壤,军事斗争是诞生奇谋妙计的温床。从人类的谋略宝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起源于战争的谋略最多、最广泛,也最精彩,并已逐步渗透或嫁接于其它领域。

谋略的争斗在军事上的表现最为充分。谋略是指战争的将帅头脑中思维活动,是无形的东西,但她所起的作用,却是那些有形的兵力和物质的作用难以做到也无法与之相比的。以谋制胜可说是军事斗争的最高准则。我国古代军事谋略,是中国华族绚丽多彩的文化宝库中的一颗耀眼夺目而又十分神秘的瑰宝,是由亿万人的鲜血凝结成的亦玉紫珀,是经过无数经天纬地运筹帷幄之才历时数千年精雕细琢而成。

韬略既是用兵的谋略,是我国古代兵法在战争中总结出来的内容最丰富、最具有规律性的原则。许多流传至今的韬略,比如:“上兵伐谋”,“胜兵先胜而后求战”,“以正合,以奇胜”,“致人而不致于人”,“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将欲取之,必姑与之”,“见可而进,知难而退”,“顺佯敌意”,“将计就计”,“声东击西”,“以迂为直”,“势险节短”等等,已成为脍炙人口的指挥战争所必须遵守的军事名言。

古代兵法韬略源于有声有色的战争话剧,反过来又具有指居战争的重要意义。兵法韬略强调把人的能动作用与战争的客观条件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分析,要求战争指挥者必须根据敌我双方各种客观物质条件去“索其情”--探索战争规律;要全面、辩证地看待战争问题,要善于利用客观条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古代军事家由丰富的战争经验中总结出了一系列的军事斗争矛盾统一的概念,诸如攻守、进退、虚实、劳逸、众寡、分合、利害、奇正等等,并对这些概念作了辩证的论述,这无疑是古兵法韬略的光辉成就。

棋子乃用以战斗之战员。其类凡七:曰车、曰炮、曰马、曰相、曰士、曰兵、曰将。夫不知兵者不能用兵,理属自明,不待词费。兹将各子之特点、实力、用法,分述于下:

(一)车特点:勇猛迅速,攻、守、进、退,无往不利。

实力:占第一位,可当马或炮之二倍。

用法:起手布局,应早出以策应各方。否则虽强必弱,虽先必后。横出直出,或左或右,须视局势之向背而定,不得随手。

中局冲杀,应留有余地,以便进退。以车于战员中,具有主力作用,敌人与其一举一动,无不注意之消息之,以图制其死命,此宜谨者也。

残局杀和,变化綦繁,大抵敌方缺士者,不得轻与兑换,宜配马、兵;缺相者宜配炮、兵;士、相全者,宜配马、炮、兵。

(二)炮???

特点:行动迅速而易于成势,遥制对方,联系诸子,使前、后、左、右如常山之蛇,有击必应;如布电之网,有触必发;凭籍士、相,攻守兼施,凡局势多以之为主。

实力:次于车,一般以为马、炮相较,各有殊胜,此大不然,马行缓,炮行速,马系于一方,炮关乎全局。残局之中,就攻的方面言,马固较优,然守的方面则较为绌;且炮可以籍士、相而攻守兼施,攻不如马者,特在缺乏士、相之时,尚不得一概而论也。临局非得先手,万不可轻以炮换马。

用法:起手所重在势,宜深藏以蓄之,轻发则弱而无力,且有全局散涣之虞。宜有余子为之前,则遥制之力大;宜置于横通之线,则闪击之用神。敌缺象而有士时,最有利于炮之攻势,不得轻与兑换。残局应退守我方,借士、相而为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