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枚士的背面写有“臣”,当另一枚“士”被吃掉后,可以翻这枚士为“臣”,臣走法每次斜行一步格,可出宫和过河,但不能吃棋,单个敌棋无法吃“臣”,如要吃对方的“臣”,只有同时至少有两枚棋对“臣”做杀时,才能选择其中一枚吃掉“臣”。
翻臣等同走棋,[臣]离开己方九宫不能再回己方九宫;过了河界不可再退回本界,己方臣走入敌方九宫将或帅开局初始的位置时也为胜。
6、两枚象,一枚背面是“驼”,另一枚背面是“骡”,当[象]剩有一枚局面下,可以翻这枚象为[驼]或是[骡]。
[驼]走“用”,斜一格棋蹩腿(这个方向两个点位)。
[骡]走“目”,蹩腿同马。
以上“单翻”棋不可逆转。
7、车马炮背面(当某个兵种剩下一枚时,可翻另一枚变更兵种,不可逆转。
车马炮背面兵种:
1、两枚车的背面分别为[助]和[辅]。
实际写法为“士+目”的,此读[助:象棋兵种专用]全盘斜走一至两格,吃同走,不能越棋。
“车+包”,此读[辅](辅战象棋[辅]的简化规则),规则是“横车竖炮“,即横向走、吃等同车,纵向走、吃等同炮。
2、两枚马的背面分别为[妃]和[骉]。
[妃]相当于“马步炮“,走法同国际象棋马,吃法,同一方向,跳过“日字“对角的棋,吃下一个“日字“对角的棋,其它条件忽略不限。
[骉biao]的规则就是敌方刚走的兵种的规则(包括对方【骉】刚走的规则),即:【骉】走、吃法就是对方刚走的棋的基本规则,士斜格走吃,象飞田走吃,不限位置,堵象眼蹩马腿规则同样有效。这个兵种牵制力很强,来源于“电影象棋”《三八线上》兵种规则。
注意:【骉】不能吃敌方刚走的这枚棋。
3、两枚炮的背面分别是[抛]和[石]。
[抛(抛石器)]的走法同炮,吃法斜格紧邻一子打吃紧邻敌棋。
[石(石火炮)]:隔一个空格打吃敌棋,两者间其他条件忽略,即[石]的起落点之间需只有一个空格时才能打吃,不限距离、无论其间任意位置有没有其它棋或多少棋,只要起落之间只有一个空格,即可越过该空格打吃空格之外的任意一枚敌棋,但不能越过第二个空格(可参见《加炮百格国际象棋》)。
第七百五十五章象棋文化
棋文化中国古代兵家讲究的是“智、信、仁、勇、义”。
何谓智?其一,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不同于西洋象棋的王可以四处移动,中国象棋的将帅闲坐九宫之内。其二,在古象棋的演变中,士相在西洋象棋中演变成了“后”,而“象”演变成了“传教士”,而在中国象棋中,成了谋士和丞相,显示了中国文化中智胜于力的定论。其三,西洋象棋棋子个个有十八般武艺,连小卒都能升变中国象棋中大子活动空间大,能纵横往来。由于双方子力相等,小子也是胜负天平上重要一码。中国文化中“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概念表现得一露无疑。
何谓信?其一,三军对垒,车、马为左右军,将帅坐镇中军,当上下同生共死。西洋象棋在规则演变中,出现了“王车易位”,开局未已,“王”已藏于一角,未战先怯也。中国象棋在演变中,将格化为点、线,增加了河界,扩大了棋子的活动范围,而棋盘一大,杀死老将变得困难,故为了便于攻击,中国老将虽枪林弹雨,坚守于九宫之内,以示破釜沉舟,决战之心。若未战先藏,士卒谁肯卖命?其二,士相环绕,士不离九宫,象棋不过河界,专心护主,忠信也。
何谓仁?棋至残局,虽大子尽失,然士相全可和一车,小卒终局对面笑,不至于战至一兵一卒之惨烈。所谓得饶人处且饶人。
何谓义、勇?春秋战国时,小卒感大将吴起吮疮之恩,足不旋踵,战死于阵。小人之类何必聒聒言西方之“升变”?士为知已者死,虽小卒亦知义。
欧洲封建时期,等级观念严重,棋子有高低之分,而中国象棋流传于市井之间,上下平等,显示中国象棋的平民文化。有无知者反议论中国象棋等级观念强,不知从何而起。
又有无知者怪言“中国象棋级别越高越无能”,恐怕也是来源于“造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同一时期的谬论。在现代企业中,管理和技术人员(白领阶层)的作用是不言自重的。如前面所言,中国象棋是斗智不斗力的游戏,士相是运筹者的象征,一个重视知识、尊重文化传承,尊重人才的民族才能绵延数千年,笑傲东方。
中国象棋是经典国粹备受喜爱,因此民间在借鉴象棋的基础上延伸及改革、创新和发明出许多精彩的创新棋种。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在对立的矛盾斗争中逐渐发展起来的,象棋的发展也是这样。根据一系列的史料记载,中国古代象棋的制度变化很大,它的整个发展过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由初级到高级,而且是由量变到质变。历史证明,象棋是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创造革新的成果,它深深地扎根在中国劳动人民之中,有着广泛的流传。它与琴、书、画并列,被称为四大艺术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光芒夺目的一颗明珠。
春秋战国与秦汉时期的象棋
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奴隶社会衰亡、封建社会刚刚兴起的时代。这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变革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史上文化大发展时期。当时的科学技术、数学、天文学、军事学及体育艺术等等,都有相当发展。棋艺被当时学者认为是数学的组成部分,并且在这个百花园中开放。其实,棋艺与当时的天文学、数学、军事都有关,也可以说,它是在这些科学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且成为我国古代文化的组成部分。春秋战国时期的棋艺,统称“博弃”。博在古文献中或写成簿,也叫象棋。“燕则斗象棋”等。中国象棋一词的来源,当出自此处,绝非舶来品。
秦汉时期,随着生产的发展,政权的统一,各地区和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其文化事业也蓬勃发展起来。如著名的《九章算术》的出现、造纸术的发明、张衡的地动仪、华信的医药学,都是这个时期对人类所作的杰出贡献。就象棋而说,当时不是专指单一的某种棋,除围棋外的其他几种棋戏如六博、弹棋等均称象棋。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象棋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候,由于中国各民族的大融合,由于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社会生产有了一些提高,我国科学文化也相应地得到了新的发展。象戏产生在南北朝时代不是偶然的。因为人们对当时的棋戏——如六博、塞戏觉得着法简单,趣味太淡,围棋则太费时间,而象戏却正好居二者之间,适宜于一般群众的文体活动。我国自南北朝至北宋末的象棋,古文献中都以“象戏”名之。
隋唐时期的象棋
隋唐时期,我国南北统一,疆域广阔,经济发达,中外文化交流十分频繁。因此,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的唐诗,吴道子。阎立本的绘画及其他科学艺术,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文化宝库之一,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卓越的才智。这个时期的棋艺如围棋。象棋、双陆、弹棋等,也都有了新的发展。
唐牛僧孺著《玄怪录》中有《巴邛人》一篇,讲述象棋的神话故事。大意说,有个巴邛人,家有橘园,因霜后橘已收,但余下两个大橘,摘下剖开一看,每橘都有两个老人在着象棋。橘中戏不但是后人、戏曲的题材,也是许多诗人的题材,明代的著名象棋谱《橘中秘》《橘中乐》等书名当来源于此。
北宋时期的象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