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妹朱迪特·波尔加,12岁时参加世界青年国际象棋锦标赛就夺得男子12岁组冠军,得到“外星少女”的美誉。未满13岁,她的国际等级分就进入了世界前100名。
虽然从未加冕棋后,但小波尔加被公认20世纪至21世纪初世界最强的女棋手。1996年1月,她的国际等级分突破2675分,进入世界前10名,2005年更是一度排到世界第8。在世界排名前100位的棋手当中,她是惟一的女性代表。其鼎盛时期,曾在“性别大战”中战胜过阿纳托里·卡尔波夫、加里·卡斯帕罗夫等多位世界棋王。
1988年和1990年,小波尔加随匈牙利女队两次赢得国际象棋奥林匹克团体锦标赛金牌。2002年和2014年,她随匈牙利男队两次赢得国际象棋奥林匹克团体锦标赛银牌。
1996年,小波尔加与兽医博士方特·古斯塔夫相识,一见钟情。结婚生下两个儿子后,小波尔加休息了一段时间,之后重拾酷爱的国际象棋。小波尔加复出后参加的比赛比过去少了些,但她的等级分依然超过2700分,2012年还排名世界第32位,依然是前100名中惟一的女棋手。直到2014年,女子世界冠军、中国棋手侯逸凡才成为进入前100名的另一位女棋手。
2012年10月1日,小波尔加在塔林被国际棋联授予2012年度国际象棋女神“卡伊莎”奖。截至2002年,小波尔加曾10次当选世界最佳女棋手,并当选为二十个世纪国际象棋最佳女棋手。
从1989年2月至2014年3月,小波尔加连续25年零1个月连续排名女子世界第一,是保持连续排名女子第一时间最长的棋手,并入选吉尼斯世界纪录。这项纪录一直保持到2015年1月。直到2015年2月3日,分的等级分首次超越已经退役的小波尔加。2015年3月1日在国际棋联正式公布的最新等级分中,侯逸凡以2686分的分数超过小波尔加。至此,小波尔加才正式退出国际象棋女子等级分榜首的位置。2015年8月,小波尔加宣布退役。退役后的小波尔加在2015年6月被任命为匈牙利国际象棋男队主教练。
波尔加三姐妹在国际象棋方面取得的成就,很像英国著名的勃朗特三姐妹在文学方面的造诣。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已成不朽经典,小妹安妮·勃朗特成就稍低,却也有《艾格妮斯·格雷》传世。正如勃朗特姐妹一样,波尔加姐妹也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国际象棋和中国象棋都是全人类的瑰宝,它们在结构体系上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但是在价值观上又有着本质的不同,中国象棋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但是也保留了兵家和墨家的精髓,而国际象棋的深层意义是没有办法和中国象棋比的,毕竟两者的历史背景是完全无法比拟的。
最近几年,国际象棋在中国青少年中的推广很少7很是有些普及了,有些小学和中学甚至还有了国际象棋的校级联赛,虽然我们不否认国际象棋对于青少年智力提升是很有帮助的,但是从另外一个侧面也不难看出中国象棋逐渐被忽视的窘境!
第七百九十三章国际象棋在美国的发展
有时艺术是对生活的模仿;有些游戏也是如此。国际象棋尤其如此,许多世纪以来与大国政治的相似之处比比皆是,不可思议。国际象棋发源于亚洲次大陆,传至波斯(国际象棋中的“将杀”一语是波斯语“沙马特(shahat)”的译音,意即“国王死了”),但国际象棋真正广泛传播起始于公元7世纪的阿拉伯征服时代。长期以来国际象棋游戏结构和规则在世界基本保持不变,而传入基督教国家后却不断有创新。
最大的变革发生约500多年前的西方世界,的“维齐尔”(首相)被重新命名为“王后”,其行棋方向更灵活、可以走的更远。学者玛丽莲·亚洛姆在妙趣横生的《国际象棋“王后”诞生记》一书中指出,这也许是对阿基坦的埃莉诺(1122年—1204年,曾先后嫁给法国国王路易七世和英格兰国王亨利二世)等中世纪显赫王后的写照。这个被重新命名的棋子融合了“车”和“象”的威力,其影响从棋盘的中央延伸到64格近一半范围,较之原来的“维齐尔”(首相)更显威力无穷。
几乎与此同时,载有重型火炮的远征舰船开始出现,预示着西方即将主宰世界。大国从未真正效仿这一革新,它们未能像西方那样赋予的“维齐尔”(王后)更大的实权。此际,真正的竞争在欧洲大国之间展开。在曾遭受帝国几个世纪占领的西班牙人中出现了16世纪西方最早的国际象棋大师,最出名的是鲁伊·洛佩兹,西班牙开局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西班牙人同时还打造了第一个纵横世界的帝国。
然而,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中,法、英两国不仅国际象棋高手如云,而且同时在陆地和海洋挑战并超越西班牙。法国人无疑因邻近西班牙而研究起国际象棋来,而英国人则从挪威海盗那里学会下国际象棋,著名的12世纪刘易斯岛国际象棋棋子是用海象牙制造的,“车”采用了挪威海盗中的“暴徒”形象。
法、英争雄格外激烈——在国际象棋上如此,在世界各地亦同。法、英两国不仅动用军队在亚洲次大陆、北美及世界其它地区争锋,而且其国际象棋大师也在棋盘上较量,双方均为顶尖高手,实力旗鼓相当。
早在拿破仑叱咤风云前几十年,法国在国际象棋上就出现了一位拿破仑式的风云人物,即称著名的菲利道尔,但1795年菲利道尔逝世后,法英两国再度势均力敌。而经过滑铁卢一役,随着国际政治迈入“英国治下的和平时代”,英国人霍华德·斯汤顿战胜法国人皮埃尔·德·圣阿芒,从此标准的国际象棋比赛用棋即以斯汤顿的名字命名,称“斯汤顿国际象棋”。
1843年的比赛被看作是非正式的第一届国际象棋世界冠军赛,英国人对此欢欣鼓舞,把斯汤顿的11比6的出色战绩看作是对大英帝国及其世界领袖地位的确认。然而,这一荣光很快就褪色。1850年以后,斯汤顿竭力躲避同与美国神童保罗·摩菲一决胜负。摩菲像博比·菲舍尔一样,是一位天才棋手,当然,两人疯狂程度也可以说不相上下。
如果说摩菲代表美国作为国际象棋强国和世界大国的崛起,那么德国和奥地利的狂热则有过之而无不及。讲德语的人(其中多为犹太人)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一直稳稳地高坐在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的宝座上,其顶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纳粹德国队夺得了在阿根廷举行的国际象棋奥林匹克团体赛冠军。
自1927年至1945年,俄罗斯流亡者亚历山大·阿廖欣除一段短短的间隔外,一直保持世界冠军头衔,他在战时为第三帝国下棋并在德语版的《巴黎日报》发表令人发指的反犹文章,高谈“雅利安国际象棋”的战斗精神,欢呼德国方式在世界上的所向披靡。大错特错!
阿廖欣在生命的最后时光收回前言,他于1946年逝世,这标志着俄美之间国际象棋争霸战揭开序幕,其激烈程度与冷战难分伯仲。苏联的特级大师们总体上占据上风,但1972年美国棋手鲍比·菲舍尔横空出世,夺走了苏联人所把持的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宝座——这为苏联体制最终崩溃投下了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