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六章 国际象棋和苏联

象棋 卡卡西大人 4317 字 11个月前

在1941年至1948年的八年中,鲍特维尼克曾赢得了全部八次高级比赛,鲍特维尼克在最后三轮之前,就已取得了世界冠军资格。此后,他参加了七次对手均系苏联人的世界冠军对抗赛,其中,1951年和1954年他分别战平布龙斯坦和斯梅斯洛夫,卫冕成功;1957年和1960年他分别负于死梅斯洛夫和塔尔而失去桂冠,但他均于次年夺回。其中,1961年对塔尔的回敬赛,鲍特维尼克已年届五十岁,竟然战胜风华正茂、年方二十五的对手,令人惊奇。对此,他本人解释说:“塔尔是一位很有天才的棋手,在尖锐的局面中,当胜负取决于复杂的运子本领时,他的力量能最好的发挥。我成功地把战斗控制在另一条轨道上,使他不能得到他爱好的局面……”

在1963年的世界冠军对抗赛中,鲍特维尼克输给了彼得罗辛,失去了保持十五年的世界棋王的王位(除了中间两次短暂的间断)。由于国际棋联取消了传统的回敬赛,鲍特维尼克遂拒绝参加为重新夺回这一冠冕的后选人赛,虽然他继续参加国际比赛直至1970年。

鲍特维尼克作为取得世界冠军王座的第一位苏联公民,意味着是“苏联国际象棋王朝”的始祖。他于1948年创建了这个“王朝”,苏联在1991年解体之后,以鲍特维尼克的学生辈卡尔波夫和卡斯帕罗夫为代表的棋手又把这一“王朝”“翻版”为“俄罗斯国际象棋王朝”。鲍特维尼克留下了不少宝贵的国际象棋遗产,其中,《我的棋艺生涯》、《半个世纪的棋》等力作都是国际象棋理论宝库中的珍品

鲍特维尼克的备战和训练方法是以科学研究和坚定不移的逻辑为前提的。他强调天才的秘密在于事先做好大量的准备和深入细致的理论上可能性的探索,以及棋盘上的多方面的灵感。他经常阐发他的这种想法和思路,认为国际象棋是一种体育,需要坚强的体力和有纪律性的思维。鲍特维尼克厌恶烟草,因此在他个人进行训练性比赛时,他要求陪练的对手向他的眼睛上喷烟,以求适应。近来,厌恶烟草的棋手大可不必像鲍特维尼克这样做了,因为国际棋联于90年代已作出规定,在所有国际象棋比赛的赛场上一律禁止吸烟。

鲍特维尼克技术全面,善走复杂局面,但也能以极为精确的算度简化局面。他的棋风富有独创性既讲局面原则,又不受原则束缚,能控制局面。鲍特维尼克除了有一整套科学的准备比赛的方法外,还很重视完善家庭分析,并特别注重提高分析的质量,克服可能产生的主观性,而使家庭分析经得起读者的检验,也就是说要达到出版的水平。所有这一切,都对前苏联棋手和世界棋手的实战既有指导性的意义。

自从20年代中期以来,苏联政府大力支持了国际象棋事业。鲍特维尼克和他的一些继承者都曾享受过由国家创造的优越条件并获得崇高地位。像鲍特维尼克、斯梅斯洛夫等棋手在获得那时界冠军之后都曾获得过列宁勋章,在国内受到民族英雄般尊敬的礼遇。然而,他们同时也受到一定的限制。例如,鲍特维尼克的门生卡尔波夫和卡斯帕罗夫必须从他们挣得的世界关键军奖金中抽出大部分缴给培养他们成才的苏联政府。

第六位世界棋王有待遇没有钱鲍特维尼克是第六位世界棋王,也是前苏联历史上第一个世界棋王,他受到了苏联政府的保护,拥有豪华的汽车、别墅以及其他国家给予的优厚待遇。也就是从不鲍特维尼克开始,前苏联著名的国际特级大师们开始拥有国家级待遇的传统。但是,鲍特维尼克拥有待遇却没有大把的钱。有趣的是,在位15年间,鲍特维尼克挣的钱远远低于卡尔波夫、卡斯帕罗夫和克拉姆尼克下一盘超快棋赛的出场费。

八届世界冠军薇拉·缅契克还被英国人和捷克人视为自己的骄傲,但她本人认为自己是俄罗斯人。薇拉的父亲是位捷克籍庄园管家,母亲则是英籍家庭女教师。薇拉从小在莫斯科长大,9岁开始学棋。1921年薇拉移居英国,代表著名的黑斯廷斯国象俱乐部参赛,6年后成为国际象棋女子世界冠军。此后,她牢牢把持女子国象世界第一人的称号,直至1944年去世。薇拉·缅契克在男子赛事中也表现优异。人们将输给过她的男子特级大师合在一起戏称为“薇拉·缅契克俱乐部”。进入这个“俱乐部”的有许多那个时代的著名高手,如塞缪尔·雷舍夫斯基、阿尔伯特·贝克尔、弗里德里希·萨米什。未来的世界冠军马克思·尤伟甚至两度进入该“俱乐部”。

本书来自

手机阅读

第七百九十六章国际象棋和苏联

提到了国际象棋近代史,俄罗斯人有几位就不得不说。

首先是鲍特维尼克,第一个国际象棋特级大师称号,以及第一个当上世界冠军的苏联人。那个年代应是1950年左右。鲍特维尼克的登顶基本可以算是国际象棋成为苏联的“国棋”的标志。他本人也被誉为苏联的国际象棋之父,包括后来卡尔波夫、卡斯帕罗夫等人都是他的门下弟子。

然后不得不说一下斯巴斯基,1969年,苏联棋手斯巴斯基击败了亚美尼亚的传说级防御棋手彼得罗辛,荣获了男子世界冠军,可谓实力不凡。但是随后在1972年的世界冠军对抗赛上,他与美国如日中天的费舍尔大战三百回合后落败,在这之后,你猜他做了什么?恩,一代冠军就这样安静的退役、娶了一个法国大使馆的工作人员、离开苏联、加入了法国国籍……这就是冷战的威力,政治环境的氛围,也影响着人类智慧的游戏。

因为国际象棋有着“人类智慧体操”的美称,所以称霸这个项目的国家民族自然也就增添了一丝智慧的色彩。在1972年前的较长一段时间里,苏联人在国际象棋方面上是非常有统治力的,甚至已经将国际象棋视为本国的垄断项目,当时的世界棋力强弱不均,结果这个关键时刻,美国人费舍尔横空出世,然后就是上面那个故事。我的评论区内有其他知友更详细的补充介绍,在此感谢。

谈过了上边两位俄罗斯的转折点人物,下面才是大家熟悉的两卡——卡尔波夫和卡斯帕罗夫。这两位传奇棋手在1984-1990年之间打了无数精彩的对抗赛,他们的竞争带动了全世界国际象棋的繁荣,开创了新的黄金时代。这个时代前后,苏联又恢复了自己的棋坛老大哥形象,与世界各地的高手继续分庭抗礼。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到了1991年苏联解体的时候,这个影响比较大,原本都是一个国家的代表队,人员有限,现在一下变成十几个国家,瞬间就冲出无数的高手和新秀,俄罗斯在国际象棋领域的统治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其中典型的代表有乌克兰的年轻棋手伊万丘克等。

即使在这样的剧烈冲击下,由于有卡斯帕罗夫坐阵,俄罗斯的强势状态依然没有立刻被打压下去。在1985-1995年这风雨飘摇的十年里,卡斯帕罗夫多数时间扮演着胜利者的角色,他还在90年代初自立门户,成立了独立的棋联组织。当然了,卡斯帕罗夫横行棋坛大约有20年的时间,可算是空前绝后的一位超级大师。直到2005年他退役,世界棋坛也跟着发生波动。60后、70后的中年棋手,想要抓住自己棋坛生涯的最后黄金时期;同时那些80后的棋手,也急于表现自己,想要异军突起。

在这个欧美棋手称霸棋坛关键的时间点上,印度的阿南德却突然发力,在2007年成功坐上世界冠军的席位,基本从这个时期开始,俄罗斯(包括苏联)制霸国际象棋的年代就正式结束了。其实如果说的远一点,从苏联解体的时候开始,就基本已经结束了。卡斯帕罗夫固然强,但是他并不能算完全代表自己的祖国而战,他毕竟有自己的棋联组织,许多新秀的开发(例如克拉姆尼克)虽然国籍都是俄罗斯,但是不能象征国家实力。跟俄罗斯有关的故事呢,基本就说到这里。大家自行百度一下男子世界冠军历年的国籍表,大概也就知道,哪些国家是国际象棋的强国。这个冠军还是比较具有含金量和说服力的。

最后简单总结一下,俄罗斯对于国际象棋项目的统治力,并不想大家想的那么根深蒂固,主要是集中在1955-1972这20年左右的时间,再加上1985-1995这十年的两卡时代。这也是近代比较具有影响力的一段时间,所以大家印象比较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