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的俄罗斯埃利斯塔世锦赛,诸宸没有参赛。25岁的保加利亚棋手斯坦芳诺娃接连战胜中国棋手谭中怡、俄罗斯棋手瓦西列维奇、乌克兰名将茹科娃、格鲁吉亚的扎格尼泽和前世界冠军齐布尔达尼泽杀入决赛,的绝对优势击败俄罗斯棋手科瓦列夫斯卡娅,成为历史上第十位女子世界冠军。2006年的俄罗斯叶卡捷琳堡世锦赛上,30岁的中国名将许昱华在身怀六甲的情况下,凭借超人的技艺和顽强的毅力,先后战胜越南棋手黄清庄、乌克兰好手乌什尼娜、俄罗斯棋手小科辛采娃、上届亚军俄罗斯棋手科瓦列夫斯卡娅和俄罗斯名将马特维耶娃,杀入决赛。决赛中,大胜俄罗斯棋手加里亚莫娃,成为国际象棋史上的第11位女子世界冠军,同时也是国际象棋史上的第一位“准妈妈”世界冠军。
2008年俄罗斯纳尔奇克世锦赛中,24岁的俄罗斯棋手科斯坚纽克先后击败伊朗棋手波尔卡什妍、俄罗斯棋手小科辛采娃、乌克兰的乌什尼娜和瑞典老将克拉姆林,杀入决赛。决赛中,她凭借丰富的经验和良好的发挥,战胜了年仅14岁的中国小将侯逸凡,成为国象历史上的第12位女子世界冠军。中国小将侯逸凡也成为国际象棋历史上进入世界冠军赛决赛年龄最小的棋手。
2010年,女子世锦赛来到了土耳其安塔基亚。16岁的中国棋手侯逸凡已经从初出茅庐的新星变成了各路高手重点研究防范的对手。尽管如此,侯逸凡仍然发挥出了高人一筹的水平。她先后淘汰厄瓜多尔棋手赫列迪亚、俄罗斯棋手罗曼科、前女子世界冠军诸宸、乌克兰名将拉诺、赛会等级分最高的印度名将科内鲁和队友阮露斐,令人信服地登上了梦寐以求的世界冠军宝座,成为第13位女子世界冠军。
2011年,分的绝对优势击败了挑战者印度棋手科内鲁,提前两轮卫冕成功,成为有史以来唯一在18岁以前两夺世界冠军的棋手。
2012年,世界女子国际象棋冠军赛在俄罗斯汉特-曼西斯克举行,经过五轮的激烈角逐,保加利亚前女子世界冠军斯坦芳诺娃与乌克兰棋手安娜·乌什尼娜进入决赛,四盘慢棋双方打平,快棋加赛乌什尼娜以1胜1和击败斯坦芳诺娃,成为新的女子世界冠军。乌什尼娜成为国际象棋史上第14位世界棋后。
2013年,“泰州·中国医药城杯”世界女子国际象棋冠军赛对抗赛在江苏泰州的泰州宾馆举行。这场原定十盘棋的争夺只进行到第七盘便戛然而止。挑战者中国棋手侯逸凡以4胜3和,分的巨大优势战胜乌克兰棋手安娜·乌什尼娜,第三次登上世界棋后宝座。这也使侯逸凡继2010年和2011年后第三次夺得女子世界冠军头衔。侯逸凡在不到20岁的年纪,三次问鼎棋后宝座,创造了国际象棋历史的又一项纪录。
2015年,世界女子国际象棋冠军赛中俄罗斯索契举行。22岁的乌克兰国际特级大师玛丽亚·穆兹丘克(小穆兹丘克)之最后一轮以2:5-1:5战胜俄罗斯棋手波格妮娜,成为新的世界棋后。这样在世界等级分第一侯逸凡、第二小波尔加均未参赛的情况下,小穆兹丘克一举摘得冠军,成为女子国际象棋历史上的第15位棋后。
2016,世界女子国际象棋冠军赛在乌克兰利沃夫市波托茨基宫结束了第9局的争夺。中国棋手侯逸凡执白击败乌克兰棋手玛丽亚·穆兹丘克,最终凭借9战3胜6和,总比分6比3的出色发挥战胜对手,再度加冕国际象棋女子世界冠军。这也是侯逸凡继2010年和2011年、2013年之后,第四次加冕国象世界棋后桂冠。
2017女子国际象棋世界锦标赛将于2月10日至3月4日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和往届世锦赛一样,本届世锦赛仍为64人淘汰赛制,共进行六轮,优胜者为新的世界棋后。
第八百零八章国际象棋女子赛
世界女子国际象棋冠军赛(on039sorldchesschapionship),始于1927年,原为对抗赛制,采取逐级选拔的办法。其初赛为区域赛,此后分别为区际赛和候选人赛。候选人赛的决赛优胜者即为世界冠军候选人,获得与上届世界冠军进行对抗赛的权利。据国际棋联规定,对抗赛不限局数,每周三局,先胜六局者为世界冠军。
2000年世界女子国际象棋冠军赛改为淘汰赛制,由64人参加六轮比赛,每轮两盘慢棋,打平则加赛快棋。决赛阶段双方先进行四盘慢棋比赛,打平进行快棋加赛。加赛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进行两盘25+3(每方25分钟,每步棋加10秒)的快棋,如果打平,进入第二阶段两盘10+10的快棋,如果打平,进入第三阶段两盘5+3的快棋,如果6盘快棋加赛均未能分出胜负,则进入最后阶段——“突然死亡”,白方5分钟,黑方4分钟,如果和棋则算黑方胜出。
从2010年起,世界女子国际象棋冠军赛以淘汰赛与对抗赛交替的形式进行,在偶数年以64人参加的淘汰赛形式出现,奇数年以两名棋手的对抗赛形式进行,参赛双方分别为前一年的“棋后”和国际棋联女子大奖赛总冠军。对抗赛实行十番棋,双方进行10盘常规慢棋赛,分的一方获胜;如果十番棋双方打平,则进行每方25分钟,每步棋加10秒的快棋加赛;如果4盘快棋加赛仍打平,再加赛2盘快棋,每方5分钟,每步棋加3秒;若仍未分胜负,再继续加赛;若在10盘5+3快棋赛后仍难分伯仲,将进入一盘决生死的忽然死亡战,白棋5分钟,黑棋4分钟,若和棋算黑方获胜。[1][2]
发展历程
首届世界女子国际象棋冠军赛于1927年在英国伦敦举行,共有来自七个国家的十二名女棋手进行了单循环制比赛。代表苏联出战的时年21岁的维拉·明契克以11战10胜1和的绝对优势夺得冠军,成为国际象棋史上第一位女子国际象棋世界冠军。
此后从1930年至1939年,维拉·明契克又分别代表捷克斯洛伐克和英国先后六次蝉联世界冠军头衔(1930年德国汉堡、1931年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1933年英国福克斯通、1935波兰华沙、1937瑞典斯德哥尔摩和1939年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并将棋后头衔一直保持到1944年。
二战爆发使女子国际象棋世界冠军赛陷入了停办状态。二战结束后的1948年,国际棋联大会决定恢复女子国际象棋世界冠军赛。1949年底至1950年初,来自12个国家的16女子顶尖棋手齐聚莫斯科,通过单循环赛角逐新的棋后头衔。最终苏联棋手,已经46岁“高龄”分优异佳绩荣登冠军宝座,成为国际象棋历史上的第二位女子世界冠军。
鲁丹科获得世界冠军后,国际棋联更改了世界冠军赛的赛制。棋手们需要参加候选人赛,候选人赛的获胜者才有资格向世界冠军发起挑战。1952年,分的优异成绩脱颖而出,获得了向鲁丹科挑战的资格。1953年,贝科娃在列宁格勒(现为圣彼得堡)举行的世界冠军对抗赛中,以7胜2和5负击败鲁丹科,成为第三位女子国际象棋世界冠军。
1955年,来自前苏联莫斯科的棋手鲁布佐娃在候选人赛中脱颖而出。国际棋联作出规定,1956年的世界冠军赛将由当时最强的三位棋手——前世界冠军鲁丹科、现世界冠军贝科娃和候选人赛冠军鲁布佐娃进行八轮循环赛。最终,47岁的鲁布佐娃在16盘棋中积10分,荣登后座,成为第四位女子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她也创造了夺得世界冠军的最高年龄纪录,这个纪录至今仍无人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