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38章 燕国三大统帅

丰碑杨门 圣诞稻草人 2400 字 9个月前

()“此番战事,汉中部分由狄青统领,一应战事,由他布置;江南岸的战事由你负责,一应战事,由你布置。朕坐镇中军,为你二人压阵。”

杨七徐徐而谈。

数百将官,一片哗然。

杨七为燕国培养统帅的心思,将官们能够理解。

可一口气给了这么大的权力,让狄青、穆桂英二人,从一个统领数万兵马的将校,一跃成为了数百万兵马的统帅。

中间的跨度可不是一般大。

纵然是身居高位的杨家兄弟中,能够真正胜任百万大军统帅的,也仅有三人而已。

毕竟,统帅不同于将军。

将军只需要负责一地战事,又或者一场战事。

而统帅却需要布置整个战局。

牵连甚广。

一军统帅,在智慧、谋略、大局观、资历等等方面,必须要远超常人。

穆桂英、狄青二人的智慧和谋略,大家有目共睹,却又将帅之才,可是在大局观、资历两方面,将官们却不怎么认同。

他们两个不比杨七,也比不上杨家其他兄弟,打过一些庞大的战役,有名声护体。

在将官们眼里,他们仍旧是两个初出茅庐的小辈。

比如坐在下面,年龄快到四旬的杨顺,他跟狄青的父亲可是平辈论交,当年一起投的杨七。

虽然他在战场上名声不显,可地位一直在稳扎稳打的上升。

如今依然进入到了燕国中等勋爵的行列,爵封武田侯。

将官们目光落在穆桂英身上,那不服气的眼神,一点儿也没有掩饰。

穆桂英脸色难看,布满英气的脸上,写上了一抹苦处。

蹲坐在杨七身边的杨宗卫想要开口帮穆桂英解围,却被杨七一个眼神瞪的一句话也说不出。

杨七笑眯眯的盯着穆桂英,等待她的答复。

穆桂英脸色一变再变,咬咬牙,拱手道:“臣怕……难以胜任……”

话音落地。

将官们脸上齐齐露出了算你识相的眼神。

杨七笑眯眯的脸却僵住了。

他缓缓收起了脸上的笑意,叹息道:“朕当年把你们留在身边调教,是朕的错。朕没料到,权贵遍地的燕京城,竟然让你们错失了锐气。”

穆桂英惭愧的低下头。

将官们一脸愕然的看向杨七。

杨七毫不掩饰自己的失望,继续道:“朕在行军途中的时候,让人给狄青下旨,狄青也是如此回的朕。朕作为师长,今日就再教一教你。”

杨七目光落在穆桂英身上,悠悠道:“少年人当草长莺飞,浑身充满朝气和锐气。唯有如此,才不负少年。现如今的燕国,建国不足二十载,还处在年少之时,需要的就是朝气、锐气。

老成持重、三思而后行之类的话,放在中年人身上还合适。

可放在少年人身上,就是一堆屁话。

有能力的时候,为什么不拼一把?

非要消磨了锐气,把十八岁活成八十八岁。

朕当年只身前往邕州的时候,还不到十八岁。

朕当年要是满脑子的老成持重、三思而后行之类的话,那就不可能有后来的南国。

没有南国,又何来西北四府,何来惶惶大燕。”

杨七看向了杨顺,笑道:“朕当年初见杨顺的时候,杨顺只被朕小两岁。可那个时候,朕已经手握一国。杨顺跟狄三郎、种衡三人,一起投的朕。

朕给他们三人,安排了三位师傅,甚至在复兴武院开班的时候,让他们三人进去深造。

过了这些年,种衡在北疆已经执掌一方兵马,狄三郎在孔雀王朝俨然成了一位封疆大吏。

若不是朕这些年压着,不封公爵,他们二人恐怕早已处在了公爵之列。

但是杨顺你呢?

比智慧,你不输给他二人,比谋略,你同样不输给他们二人。

可为何他二人身居高位,你却仍旧在伯爵堆里打转。”

杨顺脸色难看的耷拉下脑袋。

杨七继续道:“你方方面面都强于人,最终却落于人后。其根本原因就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你总是比他们两个人想的多。总是瞻前顾后,不敢放手一搏。

在昔日的宋辽战场上,种衡仅凭手里的千人,就敢跟上万的辽军叫板。

狄三郎领着五百人,就敢在辽军大阵中冲杀。

而你手握五千人,面对一支三千人兵马的辽军辎重小队,还要瞻前顾后。”

杨顺脑袋压的更低,浑身在打哆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