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现在已经接受了自己流寇的身份,一听说去见官,心里就有些怯意。
“你不说你是贼,谁会知道呢?他们见你带了四个鞑子头,高兴还来不及,就算你是土贼他们也得供着你!”高义欢安抚了一句,见他镇定下来,于是接着说道:“你到了大名府,必会有人盘问,你就说这些鞑子打探河北和山东的情况,乡民们起疑便把他们杀了,然后提醒一下盘问的官员,就说鞑子今年可能又要入关,请朝廷做好准备。”
“二哥,我们是流贼,为啥帮官军啊!”高义仠听完了有些疑惑道。
“咱们虽然是流贼,但也是汉人啊。”高义欢严肃道:“你记住了,鞑子是朝廷的敌人,也是咱们的敌人,我这么做自有道理。”
高义欢见他似懂非懂,不过高义欢并不打算多做解释,因为这事也不是一会儿能说清楚,等会他该问什么是汉人了。
高义欢说完,随即又补充道:“完事之后,有赏银也别客气,拿了再回来不迟。”
“二哥放心,我明白了!”高义仠见此只能点了点头。
当下高义欢让人割了人头,用盐稍微处理了一下,便让高义仠带足了干粮出发,然后众人迅速将尸体掩埋,又给高祖义等人立了块碑,简单的祭拜了一下,便收拾东西准备离开。
不过他并没立刻南归,还是得派人去趟封丘,开封那边金银跟石头一样,没啥差别,完全是配给制度,很难搞到粮食,几乎没有商贾往来,所以是得从封丘换一点粮食回去。
当然换多了肯定也不行,会引起官府注意,范东陵的行囊中正好有盐引和山西官府的路引,他准备派三个人伴做盐商,去换几袋粮食出来,应该没有问题。
当下他让高兴豪带了点盐,又给了十五两银子北去,而他则押着范东陵在城外等他们。
对于范东陵,高义欢一早是准备杀了的,现在留下他,到不是想着能够讹到范永斗,而是想把他交给闯军。
他提醒了明军,便也准备顺便提醒一下闯军,让他们意识到关外有这么个强敌,已经开始窥伺中原,让闯军高层同样有个准备,至少要知道有这么个敌人。
还有“渡海攻心”这么个事儿,高二哥脑子里没什么印象,那就说明这个事肯定没成。
这个策略可能是松山战败后,明朝失去近十万精兵,对于清军完全转为被动防守,朝廷为了扭转不利的局面,根据江东镇的经验,想出的一个策略。
如果明朝能守住关墙,再于山东登莱放这么一只人马,确实可以起到一个牵制的作用,至少清军不敢全力入寇关中。
至于为什么没成,是因为没钱,还是因为其它方面的原因,高二哥就不知道了。
不过清军今年要第六次入关,高二哥却记得十分清楚,而且清军确实来了山东,还连破二十余城,向南一直打到海州。
想必计划之所以失败,同清军的这次入寇,多少还是有些关系的。
想到这里,高义欢心里忽然有个想法,既然知道清军要入寇,那能不能想法子通知一下大明朝。
眼下,按道理来说,他是闯军一员,清军杀入北直和山东,无疑能够牵制官军,有利于闯军同官军在河南的决战,形成一个二打一的局面。
不过,高二哥并不想看见这种局面出现,他想到今岁清军又要入关,祸害北直、山东,他内心就一阵沉重。
人的忍受能力是有限度的,所以便有久乱必治之说。
现在北方乱了多年,流寇和清军轮流祸害,百姓的忍耐能力已经到了一个极限,都十分渴望天下安定。
北方连连遭受浩劫,人力物力损失巨大,后来清兵入关后,没能像两宋之际那样,形成大规模的抗清活动,来牵制清军南下,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北方人实在是受不了,他们渴望安定。
如果清军像历史上一样入关,可是北方仍然保有相当一部分元气,形成像两宋时期八字军、河北、山东义旗风起的局面,无疑会拖延清军的南下。
高义欢沉默一阵,决定还是通知一下,不过他并没有门路,至于消息能不能传到北京朝廷,那就听天由命了。
站在闯军的立场上,他这似乎是一种背叛,不过李自成能不能成,还尚未可知,他也没想过要忠于谁,只要自己手里有支军队,跟李自成还是跟大明朝混,还不由他挑么?高杰那厮不是混得蛮好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