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中州决战七

南明大丈夫 话凄凉 2434 字 11个月前

这时左良玉骑在马上,抬头看了山道两侧一眼,却忽然感叹道:“李自成之辈都能做大,真是时运啊。”

李国英不禁问道:“大帅为何这么说?”

左良玉虽然才被李自成击败不久,但他却瞧不上李自成,很鄙夷不屑的道:“崇祯七年,曹文诏等人将高迎祥、李自成围住,结果建奴入口,曹文诏被调走,让他们趁机突围。崇祯十年,李自成被洪督师打得只剩十八骑,险些被灭,建奴又一次入口,洪督师又被调走。十三年,李自成入河南时,朝廷的人马不是剿张献忠,就是准备援救祖大寿,让这厮趁机做大。今岁,朝廷与李自成在河南决战,建奴再次入口。你们说,他是不是好运气!”

这么说来,李自成还真是祖坟冒青烟,运气好的没话说了。

说着,左良玉抬起马鞭指着官道两侧的山林,谓众将笑道:“李自成也就是运气好,能力着实一般。此地乃是通往郾城的要道,他居然不安排一只人马防守,本帅若是真心灭他,现在人马已经出现在他的后背了!”

众将抬头看去,见道路两边山势险峻,树木丛生,确实是个用兵的好地方,不禁纷纷附和着鄙夷了一下李自成用兵的水平。

这时左良玉在马上仰面大笑,笑音未了,两边山头忽然鼓声震响,利箭如狂风一般袭来,他们的头顶上形成的箭网正疾速落下,官道上的士卒连连中箭,凄厉的哀嚎冲天而起,惊得左良玉笑声戛然而止,险些坠马

众将只见山破上跃起无数身影,旗幡摇动,还没反应过来,箭矢便劈头盖脸的落下。

这时官道一侧的山坡上,一个黑炭头,拿起一把屠龙大刀,领着数千人气势汹汹的冲下来,大声啸叫,“干死龟孙,抓左良玉啦”

左良玉骑在惊惶的战马上,随着战马不停的原地打转,脸色不禁一阵煞白

(求推荐,书单,求收藏,感谢大家的支持)

左良玉从舞阳县拔营,冒着细雨急行军两日,队伍才抵达舞阳和郾城的结合地带。

他的人马刚在朱仙镇大败不久,士气本就低迷,现在走了两日,士卒又冷又饿,早已疲惫不堪。

“大帅,天下着雨,孙督师那边的计策能够顺利施行么?”左良玉的部将金声桓,骑在战马上,看着士卒在泥泞中艰难前行,不禁微微皱眉,有些担心襄城的情况。

“我看有点悬,怕是胜算不高!”另一员部将李国英抬头看了看天色,不像金声桓那么担心,随口道:“这个天气,火器不能使,对闯贼更加有利,我看就算胜了也是惨胜。”

左良玉身后一大群将领,除了金声桓降清后反正被杀之外,诸如李国英、徐勇、郝效忠都为满清立下汗马功劳,子孙后代成功入旗籍,过上了不事生产,专门吸食民血的寄生生活。

历史上,左梦庚降清时,一下就为满清贡献了十五员总兵官,战将百员,再加十万大军,出了一大群汉奸。就《贰臣传》上,出身左军的汉奸就有好几个,如果算上那些分量不够的,左军在明末汉奸队伍中,不说与辽东那帮人一较高下,至少也得占个一成份额,光李国英、徐勇、郝效忠三人,就至少帮着满清占了一个省。

众将听了李国英的话,不禁纷纷点头,其实他们都不太想去剿什么匪。

徐勇接过话头,望向左良玉,有些替人马的安全担心,怕万一孙传庭败了,他们一头扎进闯军怀里,“大帅,我们是不是谨慎一点,先停下来等等看,有了确切消息再杀过去。”

左良玉高七尺,是个红脸大汉,目不知书,不过坏主意却不少。他穿着铁甲,带着凤翅盔,披着大红披风,骑马在队伍前面,听着属下的议论,却摇了摇头,“这里荒郊野岭不便宿营,还是等到了郾城再派细作打探。”

说着他手拉住马缰,扭头安抚众将道:“你们不用担心,我们这次过去,孙传庭要是胜了,我们就立刻扑上去,要是不胜,那我们再撤也不迟。”

众多左军将领听他这么说,都放下心来,纷纷笑道:“还是大帅考虑得周全!”

左良玉一伙人已经成了军阀,成了大明朝的毒瘤,他们心中早没了大义,也没有家国情怀,只看重自身的利益,以及整个左军的前途,至于大明朝怎么样,他们其实并不怎么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