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鞑兵北归

南明大丈夫 话凄凉 2379 字 11个月前

高名衡摆了摆手,“士衡啊,鞑子很快就要入城,你先去准备火柴,把城烧了”

王彦见高名衡心意已决,叹了口气,正要转身,眼光瞟了眼城外,刚迈出去的步子却停了下来。

高名衡也注意到,城外鞑营的大火,已经从营门处的一小块,蔓延大半营寨。

在营寨北面的旷野上,还有许多火光如星星一样闪烁,正从营盘出来,往北移动。

“鞑子在跑!”王彦指着北面不由得一声惊呼。

高名衡也面露惊讶,一千将士的能力怎么会这样大,鞑子居然逃了。

天明时分,高名衡和王彦领着百姓到达城外的鞑子营盘,营地里横七竖八躺着的官军,纷纷站了起来。

大伙儿都没说话,周围寂静无声,一个个脸上都有点疑惑,鞑子怎么突然就走了,让他们有点不敢相信,自己守住了临清。

正在众人惊疑不定的看着空无一人的鞑子营盘时,南面忽然一阵蹄声传来,一支马军漫山遍野而来。

黄得功一骑当先,数千骑兵绕过临清城,直接向北而去。

众人还没回过神来,又有几支骑兵接连奔至,刘良佐、方国安等部,纵马驰骋,紧跟在黄得功身后。

王彦远远看见将旗,惊讶道:“是官军!”

不多时运河西岸也出现一队骑兵,这下不少人都认了出来,惊呼连连,“东昌刘总兵也来了!”

高名衡的脸一下涨红,反应过来,心中懊悔,居然没有发现城下建奴退兵,他忙急挥手,大喝一声,“快,往北追,别让”

高名衡边说边走,可话还没说完,整个人却忽然脑袋一晕,栽倒于地,引得周围人群一声惊呼。

北京,紫禁城内。

消瘦的崇祯皇帝,坐在御案前,心情烦闷的翻阅着奏章。

王承恩却跌跌撞撞的跑进大殿,在门前被绊倒后,顾不得去捡官帽,便挥动着手中奏章,“陛下,大捷啊!大捷”

临清城中,粮食耗尽,城破是迟早的事情。

那个什么贝勒阿巴泰,既然将高名衡推崇到孙督师一样的高度,高名衡自然不能让他失望。

可笑的鞑子,难道不知道,孙承宗和卢象升为什么被人尊崇吗?

两位督师都抗清而死,历史上高名衡城破自杀,现在他心中同样已存必死之志。

清军见使者被杀,脑袋被丢下城墙,必然大怒。

那阿巴泰盛怒之下,明日多半要起兵猛攻,高名衡了解城中情况,估计城池已经不能抵御清军的全力一击,索性便在清军未攻城前,突袭清军。

高名衡并非求胜,而是求死,求死得壮烈,求死得有价值。

城中被选中的千余甲兵,都是有血性,同鞑子有血海深仇的人,听了高名衡的话,死士们先是一阵沉默,片刻后,王维栋高声叫道:“不活了!”

“不活了,先走一步了!”李破奴跟着嚎叫,千余士卒一起将碗摔掉。

他们心中很清楚,城外有数万清军,他们冲出去是找死,但是与其饿死在城中,最后被鞑子收割,不如趁着还能有口饭吃,出城一搏。

四周的百姓听了这话,莫不热泪盈眶,高名衡双手抱拳,一鞠躬,“走好!”

“检查器械!”一名千户官,当即下令。

士卒们娴熟的查看刀口,摸着矛头,确保他们都锋利无损。

大半载的战斗,许多战刀都砍出了缺口,矛尖也被折断,他们现在使用的武器,穿的盔甲,都是全城的士卒凑出来,挑选最好的装备他们。

器械检查完毕,城门慢慢打开,一千余士卒趁着夜色,徐徐出城。

这是必死之战,将士们却没有一点惊慌,因为他们知道左右都是个死,不如出城一搏,多杀两个鞑子。

为崇祯十二年,济南赴国难的巡按宋学朱、参政邓谦,被屠十三万山东百姓报仇。

也为了这次清军入寇,被杀的亲人,要个说法,告慰他们在天之灵。

很快一千多士卒,便在夜色的掩护下,慢慢摸向清军营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