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他话里的意思,如果朝廷不给支援,高义欢绝对不会为大明死守豫南、襄樊一线,不仅可能撂挑子不干,还有可能渡过长江,去抢新的地盘。
如果是这样,那大明朝廷怕是要完蛋啊!
王世琮看见陈子龙的表情,摇了摇头,南京这些人对于形势的估计,严重不足,更不晓得自己有多危险。
陈子龙原本以为高义欢是个精忠之士,听了王世琮的话,知道他不是个愚忠之辈,而是个乱世枭雄,今后必然成为朝廷的心腹之患。
陈子龙惊愕半响,看向王世琮,“世琮兄既然知道高精忠的真实面目,为何还为他效力?”
王世琮颇为无奈,“砒霜虽毒,但有时候却能治病。况且我觉得,他还未走上歧途,或许我争取一下,还能让他走上正途。”
王世琮了解高义欢,这个人读书少,没接受过儒家思想。他除了目无君父,其它方面都还好,所以他觉得这人,还能抢救一下,有机会变成一个精忠之士。
陈子龙不是迂腐之人,一听也就明白,高精忠是明朝的一个隐患,但是明朝现在却需要这个隐患。如果高精忠反叛,东虏又来,怕是南京会直接完蛋。
现在明朝也没有能用的兵马,高精忠能挡东虏,所以王世琮愿意留在高精忠身边,况且他是顺案逆官,不留下,朝廷也不会重用他。
陈子龙点了点头,表示理解,正好这时他看见一行人上了一艘画舫,当即便道:“世琮兄,钱牧斋来了!”
王世琮往下一看,便见一个老头,领着几人上了艘画舫,立刻便站起身来,心中骂道:“老不羞!”
(感谢從前以後g的1000打赏,大家的支持,求月票,订阅,推荐。)
十里秦淮是南京繁华所在,一水相隔就是江南贡院,另一畔则是教坊名伎聚集之地,著名旧院、珠市皆在于此,河面上则是一艘艘花船。
晚明时期,整个社会撕裂,在北方,还是鸡犬相闻的传统农业社会,在江南,则已经进化成为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社会。
这时已经是戌时,天色全黑,换做是北方,或者高义欢治下的南阳和汝宁,百姓们早就各回各家,吹灯睡觉,但在南京这样的大城,丰富的夜生活才刚刚开始。
在秦淮河边一座临河的小楼里,王世琮和兵科给事中陈子龙相对而坐,俩人都穿着道服,头系着方巾,做读书人打扮。
王世琮桌前放着三个小菜,一壶酒,不过他和陈子龙都没动,而是注视着秦淮河中的一条画舫。
此时的秦淮河两岸,灯火辉煌,一盏盏花灯,几乎要照亮河的两岸。
河中停泊的花船上,丝竹之声不觉于耳,优美婉转的歌声,使人如痴如醉。
河中画舫内,不时就有放荡不羁的士子文人吟诗作词,有莺莺燕燕的嬉笑声传入耳中,让王世琮眉头紧锁。
看见过北地蜂拥而起的流寇,见过东虏入关后的遍地烽烟,再看南京一派繁华之景,王世琮只觉得这江南,就如同镜花水月一般,一碰就碎。
可惜南方诸公身处于此等纸醉金迷之地,怕是不能理解他的担忧,早忘了陈之殇,宋之恨。
王世琮见此情此景,心里不由得一阵黯然。
陈子龙坐在他的对面,见他神情,知他所想,给他倒了一杯酒道:“世琮兄,朝中有识之士,都能看出来,时下局势转变。李闯既灭,东虏便为我朝第一大敌,想必上官们也能明白其中道理,你不必太过忧心。”
王世琮回过头来,叹了口气,“懋中兄,我来南京时,东虏已经在关中大破李闯。我授韩国公之命,给朝廷陈情,提醒朝廷布防,准备应对东虏南侵。现在时间已经过去大半个月,东虏果然南征豫南,韩国公率领十余万将士与虏激战,南京却全然未当一回事,似乎这事没有发生过一般,实在让人心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