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汝水被突破,清军兵临城下,但魏军早做好了准备,城中有一万五千多魏军,还有两万多民团,清军一时半会儿也打不下来。
多铎渡过江后,汝宁已经成了他的瓮中之鳖,他也并不急躁,而是一边扫除外围据点,一边准备器械,布置好后再来啃下汝宁这块硬骨头。
这一次,多铎破天荒的以大清郡王的身份,给金声桓写了一封信,让人送入城中,劝说金声桓归降,并许下侯爵的封赏。
这并不是多铎小气,而是他还不晓得高义欢这个河南土鳖,已经在西安称王,还封了金声桓侯爵,他觉得一下开出公爵,感觉有点不真实,所以才提出这样的条件。
金声桓看了书信,嗤之以鼻,给多铎回了封信,让他赶紧收兵罢战,免得自取其辱,坏了清军士卒的性命。
多铎看完信,十分恼怒,以为金声桓骨头硬,遂即让清军开始三面围攻汝宁城。
二月初五,汝宁保卫战正是开打,战争从一开始就异常的激烈,清军三面围攻,火炮对射,步军轮番进攻,战斗格外激烈。
王家屏并没有按着计划,给城外放信号,反而在守城战中宰了个清兵,升到了民团的哨总。
这也是没奈何,战斗太过激烈,清军冲上城墙,又不知道他的身份,挥刀要砍他,他只能反击,把那清军给杀了。
攻城战异常惨烈,每天阵亡的将士就有一两千人,不过金声桓和于应龙这些大官都在城中,家眷也在城里,无形中稳定了军心。
当官的不走,将士们也愿意效死,一个个都准备与汝宁共存亡。
这时金声桓,还有城中的官员,却都已经退入崇王宫。
金声桓之所以这么稳,并不是真的想与城共存亡,而是早就有了万全的打算,万一守不住,便从崇王宫内的地道悄悄溜走。
这条地道上次偷袭清军时用过,不过地道只有少数人知道,一直是军中机密。
当然这是绝密,只有少数人知道,普通将士和民团却不晓得,这些大官让他们拼命,自己却留了后路,居然这么丧良心~
(感谢大家的支持,求月票,推荐,订阅。)
近百清军骑兵,纵马上了浮桥,疾驰着向前冲去。
按着在江北的经验,只要马军一冲,对面的蛮子就会垮掉,骑兵控制浮桥后,大军就能迅速过河。
这样一来,后面的主力就能节省渡河的时间,尽快拿下汝宁。
关中虽是个好地方,但是却需要输血才能恢复。高义欢杀入关中,大清军就杀入豫南,斩断关中和湖广的联系,高义欢十万人没了钱粮供给,被灭只是时间的问题。
这时多铎的话,也是清军目前的战略,不过一路杀过来,清军也晓得高义欢难缠,要拿下豫南并不容易。
豫南多山林,易守难攻,清军必需要趁着高义欢主力在关中的机会,拿下豫南,否则等高义欢的主力回援,就只能打消耗战。
虽说以大清兵的实力,最先撑不住的肯定是高义欢,但是天下并不只有大清和高义欢,还有其他势力,大清消耗太大,也会让人渔翁得利。
因此清军的目标是,在高义欢回师之前,拿下豫南,再击破高义欢。
浮桥上散落着大包小包,躺满了尸体,一滩滩的血水,从木板的间隙渗入水中,将河水染成淡红色。
清军骑兵马蹄哒哒,穿过尸体,鼻子闻着空气中弥漫着血腥的气息,仿佛是被激发兽性的野狼,又如嗅到血腥的鲨鱼,一个个有些兴奋的向前,猛扑向对岸。
清军骑兵策马奔腾,并没有注意到,浮桥旁边浮着几个瓷坛。
忽然,轰得几声炸响,水面上惊起几道水柱,木屑飞溅,桥上的战马嘶鸣,清军连连落入冰冷的河水中。
北方来的旱鸭子们,发出一声惨嚎,扑腾两下后,便被河水卷走。
汝水东岸,尼堪顿时眉头紧皱起来,只能看着马军被河水冲走。
浮桥被炸断,清军前锋暂时只能停留在汝水东岸。
要是以前,清军过河可能有点困难,但是现在清军吸收了不少江北的降军,能扎木筏,能驾船者大有人在。
一日后多铎主力到了东岸,清军在汝宁城北三十里外,扎筏强渡,击退了魏军的阻拦,搭设了三道浮桥渡过汝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