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4章 迁都西安

南明大丈夫 话凄凉 2376 字 11个月前

本来明军有水军的优势,那么长的海岸线,清军根本防不住,加上清军主力在打魏军,明军完全能有一番作为,但是在豫南都打完了才出手,时机明显就迟了。

就算明朝早前出手,胜算也不大,现在希望更是渺茫,不过好在清军久战,已经成了疲惫之师,又在豫南折了锐气,也不是完全没有机会,或许会有奇迹发生也不一定。

这一战,清军胜了,暂时也不可能过江,攻灭南京,而明军胜了,则是一个意外之喜。

此时高义欢已经不在关心,因为这一战不关系大局,改变不了三足鼎立的局势。

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如果不是明朝有灭国的危险,高义欢都不会出兵东进。

四月中旬,高义欢一路赶路,过了武关进入关中。

这时原本荒芜人烟的商州地区,开始出现了不少棚户,藩府在此已经安置了一些的难民。

在田间地头,一队队的难民正在劳作,来得早的难民已经在好田里抢种了一季春小麦,农田里都是嫩绿的苗儿。

许多距离河流较远,灌溉不易的旱地里,难民则正在种植玉米、番薯,有的军田则在种植棉花等物。

高义欢从福建弄到了玉米和番薯后,起初是在郧阳府种植,几年来收成还算不错。

现在正好推广到关中,能使一些荒废的旱地,甚至山坡都被利用,提高百姓的收成。

高义欢骑马走在道路上,两边依然荒凉,但是看见忙碌的百姓,他就仿佛看见地下将要破土而出了幼苗一样,感受到了勃勃生机。

这时高义欢正打马走着,前方出现一大片棚户区,里面忽然传出一阵乐曲~

(感谢大家的支持,求月票,推荐,订阅,求书单推广。)

大战结束,藩府事务繁杂,很多事情都要做,各个预案都急着上马。

不过这么多事情,等理出头绪再去做,那怕是要等几个月的时间,一些事情便耽搁了。

为此藩府众多官员商议后,决定先把近期必须要做的事情先做了,比如定都西安,其他的事情则可以慢慢理顺。

蛇无头不行,一个政权也必须要确定自己的都城,许多事情才能开展。

现在确定了王京,高义欢才好举办进位大典,礼部才能筹备大婚,同时会试便可以在王京举行,藩府也能以王京为中心,把各种制度和官僚体系架设完,建立一个以王京为中心的行政体系,边防体系。

一般而言,定都是大事,不能随意决定,肯定要经过一番比对和挑选,有各种讲究和争论。

不过这件事情,由高义欢直接拍板,就没那么麻烦,也没有什么扯皮,直接就被定了下来。

高义欢没什么讲究,属下也多是草莽,不像文人那么磨叽,否则光研究下历史,看一下风水,研究地形,估计就得等个一年半载。

虽说王京的事,是高义欢一口就决定下来,但是西安相对于高义欢控制的其他区域,确实比较适合建都,所以并没有引起什么反对。

在决定建都西安后,藩府这边就开始运作起来,南阳的藩府衙门,各级官员和家眷,便先行迁往西安。

西魏是一个新兴政权,官僚机构并不像那些大帝国那么臃肿,许多编制还没建起来,官员加上家眷也就一千多人,由克胜军护送着直接前往西安。

其实定都西安,阻力并非没有,毕竟西魏政权中,河南人太多,不过此时高义欢威信高,加上大家原本都是流民,南阳也不是老家,所以跨个省,也不算啥。

西魏国将王京定在西安,这就表示着权利中心将要西移,南阳城中的不少富户,还有商户,为了能够接近权力的中心,在得到消息后,也举家迁往关中。

除此之外,汝宁逃来二十多万百姓,也将被迁入关中,补充关中损耗的人口。

在藩府进行迁移时,高义欢却并没有立刻西进关中,而是在南阳继续监视清军的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