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多尔衮掌握的兵马,大约还有三十万大军,而这三十万兵力的分部是,洛阳原本只剩下两万,多尔衮令耿仲明带回去二万,共计四万大军镇守洛阳,继续与金声桓对持,牵制湖广和潼关方向的魏军。
剩下的人马中,阿济格带领两万人坚守太原,河洛会率领三万人驻防徐州、山东一线,监视明军动向,尼堪率领六万大军,坐镇北直隶,并防备固关、壶关等处关隘的魏军攻击河北和北京。
多尔衮则率领十五万大军,杀入晋北,然后向南杀来,救援太原。
河东,西魏国募集十万新军,加上出征河东的十万大军,魏军兵力有二十万,姜襄和李率泰号称有十五万大军,只看表面兵力,联军的兵力有三十五万,而清军只有十七万人。
这样的话,河东战役应该打的相当轻松,可事实上,魏军的新军完全做不得数,只能维持下地方治安,协助精兵守守城池,在决战中根本指望不上。
另外,大同军的水分也非常大,姜襄手中的家丁大概也就三千多人,另外还有两三万人可以一用,剩下的士卒便都是一些摇旗呐喊充充门面之辈。
这么算来,十万加三万,联军兵力上其实并没有优势。
如果算上魏军需要围困太原,需要防备壶关、固关,多尔衮能动用的战兵,其实要比魏军多得多。
1649年的春节,高义欢是在河东过的,中间他还抽时间,接见了彭措多伽,固始汗的使者,以及黄红等派别的活佛。
这宣示着西魏国恢复了中原王朝对乌斯藏的统治,乌斯藏名义上归属大魏,使得大魏的版图,瞬间扩大将近一小半。
当然乌斯藏早已不复吐蕃帝国的神勇,大魏版图增加,可是实力却并没因为乌斯藏的臣服而增加,只是得到一个名义上的属地而已。
虽然乌斯藏的臣服,短时间内无法给西魏带来好处,可是高义欢心中依然很高兴。
万邦来朝是历代帝王的一个追求,也是王朝兴盛、强大的一个标志。
高义欢对此只是高兴,觉得很有面子,可也没有别的想法,但是西魏藩府中不少大臣,却憋不住了,觉得这件事情很不一般,是周遭对大魏的认可,已经出现了请求高义欢称帝的声音。
这种声音,在得知朱慈烺北伐失败后,更是呈现出越来越多的态势。
西魏毕竟是个造反起家的政权,而这样的政权,通常不具备合法性,高义欢并不是很在意这一点,可是不少文官却很在意。
眼看着西魏必然走向造反的道路,推翻大明建立新朝已是必然,文官们心里便急了,绞尽脑汁给高义欢找合法性。
现在他们大致的思路就是争夺驱除鞑虏的功绩,然后似乎就没什么可说了。
现在有乌斯藏臣服,便给他们开了条思路,获得周围蛮夷和藩属国的进贡,同样是被认为是正统的一个表现,所以他们便高潮了。
对此,当事人高义欢,立时下旨喝斥,不过对带头官员,却并没有进行惩罚,反而请他喝了个茶,并一起共进晚餐,嘱咐他不要再提这样大逆不道的事情。
高义欢这个太度,很快就被一部分喜欢钻营投机的大臣认为是默许,他们便更加放肆的开始劝进起来。
高义欢确实是想称帝,不过他现在与皇帝无异,所以他并不急,准备先放出风去,等今后拿下北京,一切便是水到渠成。
现在他还是希望能够继续拉拢朱慈烺,虽然从得到的情报来看,已经不太可能,但是他还是想挽留挽留。
希望在河东战役结束之前,甚至是夺下北京之前,大舅子不要给他添堵。
(感谢大家的支持,求月票,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