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格斗机器人大赛,发源于北美,最初是由公共台发起的科普类机器人搏斗游戏节目,一经播出,火速吸引了大批机械发烧友以及专业人才。之后节目重新包装定位,形成机器人竞技比赛模式,很快就席卷了整个西方世界,在北美和欧洲几乎成了和真人足球联赛相媲美的重大赛事。
如今,该赛事每两年举办一次,先前几年国内一直因竞技机器人潜在的危险性没有引进,关于大赛的消息也十分滞后,少有转播渠道,甚至连字幕组都不愿意接手翻译。
如此,风靡国外的机器人大赛在国内并没能掀起什么大水花。直到前年,也就是焦小蔓他们高一时,国家大力扶持科创企业发展,也愈加重视拓展人工智能的社会普及度,并致力于培养青少年对于机器人制作的兴趣。
于是,相关部门配合电视台及大型视频类网站,在参考了欧美机器人格斗系列比赛形式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国内首届格斗机器人大赛。一经举办,迅速吸引了大量学生和机械迷的追捧。
第二届大赛上,焦小蔓组队的高中生战队“发疯四妖”异军突起,以着最小的平均年龄夺得了大赛季军,一度成为各家媒体的热议话题,以其为榜样吸引了更多青年学子踊跃融入到机器人的科技世界里。
经过国内赛事的科普铺垫,又逢两年一度的世界级大赛,组委会立马争取到了举办国资格,并定于今年圣诞节之后,在拥有国内最顶尖的人工智能科创公司群的s市开幕。
与往届一样,大赛依旧分为“智能化格斗机器人”,“遥控格斗机器人”两个独立赛区。
格斗机器人门槛不高,凡是会组装,懂一些电子元件之类的原理,就是名普通技工,也能轻松让一台机器跑起来。
国内许多中学都开设有机器人编程兴趣课,初中生按着老师的指导,照着输入方程式,再进行配件组装,不但能做出会动的“机器人”,还可以让“机器人”懂得碰壁掉头,原地“蹦迪”。
这类“机器人”往往并非人形,通俗来说更像是高配版玩具,和遥控车、遥控小飞机之类有异曲同工之妙。除了传感器或可让其做出一些简单反应之外,大部分动作都由人在背后操控。
遥控类机器人在赛场上“打架”,他们“驾驶员”的操作水平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整一局的胜负走向。
而“智能化机器人”的呈现形态和战斗模式则截然不同,它们无一例外全是人形,“大脑”中包含各种变化万千的人类自由搏击动作。
格斗比赛中,“智能化机器人”不依赖人脑指挥,出招躲闪全靠自己判断。往往会碰上机器人在场内干瞪眼,一群人类制造者在场外干着急的奇景。
只是,目前科技发展还不能让机器人向真正的人类一般动作,它们反应迟缓,说是格斗,却更像是老年舞蹈,加之一台智能机器人的造价远在遥控机器人之上,制造者也不会让自己的机器人向遥控赛区那般,大刀阔斧地攻击对方。考虑了多方面因素之后,智能赛区判定胜负的规则取消ko制,而以谁能碰到对方身上更多得分点为准。
智能化赛场门槛很高,参赛者大多是来自人工智能,深度学习之类专业领域的高精尖人才。他们带着自己研发的机器人前来决斗,意在技术交流探讨,也故观赏性有待商榷,一直以来都不及遥控机器人赛区来的受欢迎。
罗宾斯和他的研究小组本就一直在研究智能机器人,只要将手头已有的机器人重新编程改造,便可奔赴智能化赛区参战。
本来也不至于太耗费他本就少的可怜的休息时间,只是在距离报名截止的最后一天,难得睡了一个好觉的罗宾斯刚拿起手机看时间,却正好收到了条久违的简讯。
首先是一张遥控机器人的大头照。
罗宾斯认得,这是小蔓他们在之前的国内大赛中使用的白色弹射型机器人,名字叫“白骨精”。“白骨精”以着内部的大型储气罐凶残无比地弹飞了不少皮脆血薄的对手。作风威武,偏偏顶盖上又被涂画了一双有着超长睫毛,闪闪发亮的漫画大眼睛。真是叫罗宾斯这个赞助人想忘都忘不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