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斥候之命

重生之老子是皇帝 贰蛋 3215 字 11个月前

“当年的老兄弟,如今也就剩下你我两人了……”

百夫长看着他离去的背影,用只有自己听得清楚的声音叹息,随即翻身上马,向着军阵前面跑去。

直到最前方苏泉荡面前,他下马禀道:“将军,北方四十里有元军伏兵,人数不详。”

“嗯。”

苏泉荡轻轻点了点头,对旁边亲兵吩咐几句,亲兵驰马往中军侍卫亲军军阵跑去。

向这样的传讯兵,在这短短时间内,已有数波跑到赵洞庭车辇面前。

他们将探得的情报告诉车辇外的飞龙军卒,飞龙军卒便跑到车辇前向里面禀报。

至于那战死的十夫长,他的死,连千夫长的耳朵里都传不到。只会由百夫长报给掌管名册的士卒,然后士卒在上面划去他的名字。

车辇里,赵洞庭坐在正中,秦寒坐在右侧,乐无偿则是持剑坐在赵洞庭的左侧,约莫两步远。

赵洞庭听到外面的禀报,看向秦寒,道:“已有三波探子探到前面峡谷有伏兵了。”

这时已是他们离开海康县的第十天。

现在大军已到滕州境内。

现在的广西,南宋和元军的军马相互错综复杂,已是很难知道对方的动向。

秦寒道:“前面是通往睿州的必经之地,想必阿里海牙早已得知我们率军赶来的消息。”

赵洞庭道:“那就在此扎营,明日大军杀过,破去他们的埋伏。”

现在军中已有三十四个掷弹筒,对于伏兵,赵洞庭却是不怕的,只管用掷弹筒或箭阵开路就是。

“好。”

秦寒淡漠点头。

他仍是穿着麻衣,便是坐在车辇里,手中也时刻捧着兵书。

赵洞庭见他点头,向外喊道:“传令,大军就地扎营!”

外面响起应答声。

很快,高高的行女车上令旗挥动,三军统帅的旗帜也跟着挥舞起来,大军向着四周蔓延开去。

众士卒扎营的扎营,造饭的造饭,忙碌起来。

赵洞庭坐在车辇里,低下头,也继续琢磨起手中的兵书来。

这些天跟着秦寒同行,有些不懂的地方询问秦寒,倒着实让得他长进不少。

原来,行军打仗并不仅仅是简单的两军厮杀而已。

甚至,古代行军打仗要比现代更为繁琐得多。就拿这刺探情报来说,就不知道要麻烦多少倍。

饭香逐渐在方圆十余里飘荡开来。

赵大、赵虎两人端着饭菜送进车辇,却也不过是简单的白米饭和青菜。

赵洞庭出发时就和他们说过,他要和士卒同吃同住,以做表率。

其实,南宋军中这样的伙食在这个年代已经是顶尖儿的好了,便是许多家庭,也都连口饱饭都吃不上。

白米饭就青菜,在乱世中已经算是难得的伙食,在军中更是堪称奢侈。

也就是赵洞庭发明运粮车,粮草足备,才有底气用这样的伙食,便是元军,占据绝大部分炎黄土地,地大物博,军中也多数不过是稀粥咽菜而已。

古代行军打仗,后勤补给实在是太难了。

又过阵子,天色便忽地黑了,让人琢磨不到它到底是什么时候黑的。

军营四周各处燃起篝火。

远处的山丘、草地上,有些士卒静静趴着,只露出头来。

斜阳西下,余晖金黄。

群山之间的荒草大道上,十余匹快马疾驰而过,然后忽地在一棵枯树前立足。

“你,往西!”

“你,西北!”

“你,东南!”

“……”

领头士卒背上斜插着四面旗帜,吩咐玩,将其中一面旗帜重重掷在地上,“五十里返,半个时辰后在此聚集!”

然后,十余骑分散跑开了去。

这是南宋军卒中的斥候。

大军前行,斥候先行数十里探查情况,这是古代打仗不可或缺的环节。

像这样的斥候队,南宋军中往往会同时派出十余波。

大军要驻扎,绝不能离敌军太远,要不然有被袭营的危险。

时间缓缓流逝,半人高黑色令旗立在草地上,兀自飘摇。

数十分钟后,陆续有士卒驰马归来,各是满面尘土。

但是那斥候十夫长却迟迟不见回来。

离着半个时辰的时限越来越近,一众斥候脸上都露出些微焦虑之色。

“兵长他会不会遇到元军了?”

“时间还未到,莫要瞎说!”

“就是,兵长他福大命大,又是老卒,怎会出事?”

可是,随着时间流逝,众士卒脸上的焦虑与担忧之色还是渐渐浓郁起来。

“时辰到了!”

“兵长他怎的还未回来!”

“咱们怎么办?”

“要不再等等?”

“不行,军令如山,我等先行回营!”

“走!”

一众将士远眺着十夫长离开的方向,眼中尽是期许,但也无奈。

有个士卒率先拨马,向着后头大军驰去。

斥候是极危险的,他从军数年,已是见过不少弟兄一去不归。

其余士卒见他拨马,也都是调头跟着离去。

只有一个士卒留在原地,还在看着大道的尽头。那个十夫长,是他的亲哥哥。

又过数分钟,大道尽头始终空空如也。他的眼中流出泪来,淌过脸颊,混着灰尘,还未落地已是变得极为浑浊。

他家中四个兄弟,三个参军,他是老三,老二在琼州之战时战死,老四在家中伺候父母,现在,大哥看样子也回不来了。

他翻身下马,缓缓拔起地上的黑色旗帜,咬了咬牙,复又上马,准备离去。

这是生在乱世的悲哀,他没得选择,纵是想为大哥收拾遗体,也不可能。

恰在这时,大道尽头忽有黄尘弥漫。

他凝神看去,一匹快马疾驰而来。

“大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