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直就是一个天然的排气口,怪不得山洞一点都不潮湿,反而很干燥,而且话有微风,将整个山洞的空间净化的一点都不沉闷。
而在这个将近一百六七十个平方的天热溶洞中,直径不到十米的岩浆池坐落在东边,占据了一个角落,也正是这个岩浆池发出了光亮,将整个巨大的溶洞照亮。
就在此刻顶部洞口传进来一阵微风,一瞬间杨毅云鼻腔里满是醉人的酒香。
回头一看却是发现在北边同样有一口三米直径小池子,里面是一池子水。
在这口小池中,里面满是各种各样的瓜果。
浓郁醉人的酒香正是从这口小池子发出的。
一道闪电从杨毅云的脑海划过,他猛然想也了在图书馆看到过了一本野史记载中的一种酒。
看看手中的猴子再看看身后和自己保持距离的猴群,杨毅云想到了这一小池水是什么了。
猴儿酒!
猴儿酒,据传是山中诸猴采百果于一洞(一般为树洞),始为贮藏越冬粮食,但若当季不缺越冬粮食,猴儿们便会忘记曾储藏过一洞百果,然后这一洞百果便逐渐发酵,而后酿成一洞百果酒。
此类野酿,实属机缘巧合,真正的猴儿酒价值千金不换。
据上所说,猴儿酒根本就是可遇而不可及的东西,现在的所谓猴儿酒,就是几种果子打碎然后人为发酵后酿成的果酒,相差甚远。
真正的猴儿酒,仅存一季,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酒液渐少,想取猴儿酒,难上加难!
而且,猴儿酒在最初发酵的时候最佳,逐渐滴答下的是百果发酵后的精华,不曾腐坏,只是发酵。
但滴落后的酒液就有讲头了,初滴为百果液,聚集称为百果酿,等到没有果汁滴下,收集所有发酵果汁后有酒味,才称得上猴儿酒,或者猴儿酿。
至于猿猴好酒,也早载诸史籍。东汉学者高诱在《淮南子》的《氾论篇》“猩猩知往而不知来”句下注释道:“猩猩……嗜酒,人以酒搏之,饮而不耐息,不知当醉,以禽其身”。
现在想想,处了人会酿酒之外,动物界似乎猴子也会酿酒,是有各种各样的野果堆放在一起,加上这个山洞特殊的环境,让野果子发酵,有了传说中的猴儿酒诞生。
杨毅云想到这些眼睛都开始发绿了,没想到今天会有如此的机缘。
根基记载,猴儿酒不单单是酒,更是一种重要,服用后对人体有莫大好处。
一眼扫过去,整个天然的溶洞中,生长了很多了奇花异草,而且在南边居然还有石桌。
在看西边角落时,杨毅云却是浑身一震,他实现中看到了一具五行向上而坐的骷髅,身上还的是一条很古朴的衣服,居然没有腐烂。
很明显这句骷髅的姿势是打坐姿势。
这一点和他在修炼时打坐一模一样。
杨毅云脑海中想到了,这里应该是一处修炼洞府吧?
此人或许是古之修真者。
也就是说,这个山洞是一处,古修真文明遗迹。
{}无弹窗说猴群中那只猴子特殊,是因为杨毅云发现,从体型看那只猴子也就比貂儿香香大一圈,毛发上和别的猴子不一样。
其它猴子是灰黄色毛发,体行较大,而那只猴子毛发是金黄色,倒是和貂儿香香相似的毛发,还有两个特点是,那只猴子的额头有一撮毛是白色,一双眼睛是金黄色,不像其它猴子眼睛很红。
最后也是重要的一点,那种猴子身在后群中,被其它猴子围在中央,而且都保持者距离。
所以杨毅云认定了那种猴子应该是猴群的猴王,心里想着只要抓到了那只猴王,其它的猴群就都好办了。
再怎么厉害,就是有灵性一点的动物,还不是师父口中修真界存在的灵兽,要是灵兽就会很强大,杨毅云还会怕,但是一群普通猴子,他还是不惧的。
深吸了一口气杨毅云运转真气在全身,准备拼着被这群猴子再拿石头砸一通的风险,冲过去将那只猴王抓住。
对着貂儿香香叮嘱了一句,让他藏好别出来后。
杨毅云快速朝着山洞口的猴群冲去。
短短四十多米的距离,他不到十息功夫就冲到了猴群十米处。
“吱”
这时候群猴发出了一声长啸。
杨毅云一看果然是那种金毛猴子在发号施令,心里百分百确定了它就是猴王。
就在猴王一声长啸落闭。
瞬间一群猴子的石块便朝着他身上铺天盖地招呼而来。
“吱吱……”
耳边也伴随着群猴的叫声,似乎很害怕杨毅云冲过来一样。
一瞬间杨毅云身上就被石块砸了十多下,让他嘴角直咧咧。
不过好在,有真气周护全身,这些猴群砸过来的石头也对他造成不了多大的伤害。
加上脚下速度也快,很快便冲进了猴群中。
双手挥舞间,将挡在身前的猴子拍飞,杨毅云直奔猴群中的猴王。
也许是感到了危险,那种金毛猴王在杨毅云出手之际,嘴里发出了一声长啸,当即就要想着山洞内跑去。
可是杨毅云拼着被石块砸身的代价为的就是抓他,岂能让它逃跑。
冷哼一声,一跃而起。
下一刻一手便抓在了猴王的后脖颈上。
“吱吱”
“吱吱吱吱……”
顿时猴群炸开了锅,一个个猴子惊恐的四散开来,嘴里发出了令人烦躁的吼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