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面具(上) 王小枪 5432 字 2024-04-23

“咚——咚咚咚”,一长三短,敲门声在赵冬梅家响起。

为李春秋包的饺子已经弄好了一半,包好的十几个饺子像士兵一样整齐地排队站在盘子里。

赵冬梅走到门口,用沾着面粉的手把插死的门闩打开,一边开一边说:“还真回来了?那边就没留你吃饭吗?”

一开门,她愣住了,门口站着的并不是李春秋,而是郑三。

赵冬梅不知道他是什么来路,一时间愣愣地看着他。

郑三手里拿着一件女式的黑色羊毛披肩,冲她说:“魏先生教我敲的门。说这么敲了,就能见到李太太。”

赵冬梅看着他手里的披肩:“你是谁?”

“南京来的,老家人。我姓郑,和你前后脚来的哈尔滨,以前都穿过军装,都是为了治病才来的。”

赵冬梅顿时明白了他的身份:“我没见过你。”

郑三打量了一下屋里:“李先生出去了?”

“你找他什么事?”

“不找他。找你。”郑三面带微笑,他把手里的女式披肩递到赵冬梅面前,“喜欢吗?”

从赵冬梅家出来后,郑三开着车,赵冬梅被他安排坐在了后排座上。

那块黑色女式披肩此时正罩在赵冬梅的头上,披肩很大,连她的额头和眼睛都盖住了,使得她没法看清楚车窗外的任何地标。

车窗外的电线杆不断地往后闪去,郑三从后视镜里看着她:“李先生早晨出门,是跟谁见面去了?”

赵冬梅在披肩里不咸不淡地说:“是站长问的,还是你问的?”

郑三看了看她,没再说什么。

赵冬梅一脸平静,良久,她问:“这是要去见谁?”

“到了你就知道了。”

赵冬梅知道再问也得不到什么回答了。她一言不发地看着车窗外,一时间,隐隐感到有些不安。

行驶到一个铁道路口时,两根红白相间的木杆缓缓落下,开着车的郑三停了下来。

少顷,一列火车轰隆隆地通过了路口。

李春秋从姚兰家里出来后,闷着头匆匆前行,拐了一个弯后,他看见那辆载着陈立业的出租车已经不见了,而他的面前,有一个人正背对着他站着。

李春秋狐疑地看了看,还是走了过去,就在他走过去的一刹那,那个人转过头来,是魏一平。

顿时,李春秋愣住了。

一阵风袭来,带着些许寒意。魏一平站在那儿,有些怕冷地缩了缩脖子,一双眼睛死死地盯着他。

李春秋看了看四周,眨了下眼睛,问:“您怎么在这儿?”

“这也是我想问你的问题。”魏一平一脸严肃。

“孩子病了,我回来看看。”

“着凉了?”魏一平直勾勾地看着他的眼睛。

“这阵子天冷,应该是吧。”

“好些了吗?”

“刚刚退了烧。”李春秋看着他,又补充了一句,“姚兰给他打了一针,他现在睡着了,他俩个人都在家里。”

“我可不是学校的老师,看见孩子没上学,就顶风冒雪地来做家访。”魏一平拍拍李春秋的肩膀,“我是怕你再陷进家庭的旋涡里去。如果需要,我可以随时出现,替你圆一些你需要圆的谎。”

李春秋听他这么说,道:“站长,你话里有话。”

“有吗?”

“就算你不来,我也会给你打电话。”

魏一平看着他:“有事吗?”

“我见了一个人。”

“谁?”

“陈立业。”

“因为孩子?”

李春秋看着他的眼睛:“孩子只是个幌子。有些事儿,躲也躲不过去。借着没有送年货的理由,他把我儿子的座位调到了门口,顶着风着了凉,孩子一病,正好逼我现身。”

“这么说,这是个连环计呀。”魏一平有些惊讶。

“他还在摸我的底。”

“摸到了吗?”

“我和姚兰说过了,过了年就办转学。今天和他翻了脸,正好有理由再不见面了。”

魏一平若有所思地想了想,说:“这是最好的结果了。”

李春秋接着说:“我和他见面的时候,有人跟着我。”

“是吗?”

李春秋看着他。

谈话期间,李春秋尽可能地把近期魏一平安排自己做的事一五一十地告诉了陈立业,包括他现在所制作的炸弹形状。

陈立业在听到炸弹的形状后,感到有些匪夷所思:“六棱柱?这是什么炸弹?”

“我也很奇怪。每一道边长都是五厘米,我在想,肯定是为了便于安装。”

“这么奇怪的形状,他们想把这些炸弹安到什么地方呢?”

李春秋摇摇头:“这个还不是最难的。麻烦在于对爆破当量的要求。这么小的体积,却得达到两百万焦耳以上的破坏力。”

“两百万焦耳,那能把一个两百斤的东西炸上天。”陈立业沉思着,他想了想,说:“你还是接着做下去,尽可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知道腾达飞的脚下一步会迈到哪儿。”

李春秋点点头。

陈立业忽然想到了李春秋刚刚提起的那本邮政通讯册,问:“那本邮政通讯册呢?也和这个有关吗?”

“我不确定。那是十年前,赵秉义带到哈尔滨来的。他死后,一直在我这儿。从魏一平的反应看,它的价值还没有消失。我猜测,它应该是一本潜伏者的名单。”

陈立业顺着他的思路继续推测:“包括你在内,这些挨个儿被唤醒的人,都是为了年三十儿那天晚上的行动。他们要集合这么多人手,究竟要干什么?”

他突然想到了什么:“那个名册,现在在魏一平手上?”

“我手里还有一份拍下来的胶卷。”

陈立业眼前一亮:“它在哪儿?”

“在家。”

陈立业定定地望着他,李春秋明白了,补充了一句:“在姚兰家里。”

“那你还得回去一趟。”

李春秋顿了顿,问:“李唐最近怎么样?”

陈立业有些狐疑地看着他:“他两天没去上学了,请了假,你不知道?”

姚兰家,屋子里被扔得乱七八糟,衣服毛巾锅碗瓢盆散落得到处都是,凌乱不堪。

此时,满脸通红的李唐,额头上盖着一块凉毛巾,正躺在床上,烧得连呼吸都热了。因为发烧,他已经两天没去上学了。

格外憔悴的姚兰顶着一头纷乱的头发,从床边的一个不锈钢药盒里取出一支玻璃制的注射器。她敲掉玻璃瓶的顶端,用注射器的针头扎进去,吸了一管药水。

她拿着这管药水,走到李唐身边,轻轻推了推他。李唐被推醒后,翻了个身,又沉沉睡去。

姚兰一只手拿着针头,一只手再次轻轻地摇着李唐:“听妈话,咱们得打一针才能退烧。”

李唐闭着眼睛摇了摇头。

“听话,来,起来,我保证很快,很快就好了。”姚兰转到他头那边。

李唐又翻了个身:“不,我不想打针。”

姚兰耐着性子继续转过来,在他身边坐好,刚要去叫他,李唐一甩胳膊,姚兰手里的玻璃针管掉到了地上,碎了。

这个举动让姚兰一下子失控了,她大声吼道:“你怎么这么没出息!打个针你都怕!现在还有个我,以后等我死了,你一个人怎么办?”

李唐被骂愣了,他睁开眼睛看着姚兰,自己挣扎着坐起来,小脸通红地说:“妈妈,对不起,我想打针。”

看着面前的儿子,姚兰的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

一辆出租车在姚兰家附近的路边停了下来,坐在车上的,是李春秋和陈立业。李春秋需要回到曾经的家,拿到那卷胶卷。

车上,李春秋正准备下车,他想了想,转过头看了陈立业一眼,还是加了一句话:“也许很快,也许得有一阵子。我尽快吧。”

“别急,陪孩子多待会儿。昨天晚上正好没睡着,我在车上补补觉。”陈立业理解地说道。

李春秋有些感激地看着陈立业,随后便下了车,往那个曾经的家走去。

走到门口,李春秋敲响了门。姚兰有些诧异的声音从卧室里传了出来:“谁呀?”

她有些疑惑,这个时候,谁会来敲门。

“我。”李春秋的声音从门外清晰地传来。

在听到他的声音后,姚兰几步就跑了出来,她的眼睛亮了,几乎是冲过去把房门打开的。

房门打开的一刹那,她一眼就看见了站在门口的李春秋。她看了他良久,才问:“你怎么回来了?”

“我听说,李唐没去上课。他怎么了?”

“还好。已经退烧了,刚睡着。”

“我能进去吗?”

姚兰这才反应过来,赶紧让开:“进来,脑子都乱了。你吃了吗?”

李春秋直接走进去,走进卧室看李唐。姚兰把门关上,也跟了过去,默默地站在卧室门口等着。

不一会儿,她看到李春秋神色不太好地从卧室里走了出来,在沙发上坐下。

她有些疑惑,李唐生病的事,李春秋是怎么知道的,张口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我给陈老师打了一个电话,他告诉我的。”

姚兰“哦”了一声,李春秋也没有再说话,他用手指在沙发上轻轻地敲着。

气氛有些尴尬。

过了一会儿,姚兰率先开口问道:“你那边,怎么样?”

“还行吧。”

“你看着气色不太好,这几天没睡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