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15.天时

这偌大京城里近期传出了两件新闻。

一件是从三品杜尹蕴杜大人家的庶女杜蘅被封为了乡君,而另一件则是普济寺门口贴了一篇策论。这篇策论措辞严谨,言辞锋利,又言之有物,实在十分妙哉,引得众人竞相抄写传阅。而正巧的是,这策论中就有提到杜家女被封为乡君的这件事。

这篇策论,虽提起了杜家女被封为乡君,然则着墨不多,整件事只是作为一个引子,引出了对女子身份地位的一些思考。这篇策论一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民策,第二部分是国策,第三部分则是总结。全篇恢弘大气,结构精巧,令人赞叹。

这篇策论对杜家女被封乡君一事是持批判态度的。一名从三品官员的庶女被封为了乡君,地位被忽然拔高,那岂不是高过了主母、嫡女,届时是她向主母请安,还是要主母向她请安?

这样的做法岂不是乱了纲理伦常,岂能不引发矛盾,惹得家宅不宁?这般胡乱行事,令规矩乱套,又怎么能令众人信服?

如若民众都不信服这千百年定下的规矩,又怎么推行新策,怎么管理民众,国之根本不正因此而受到了挑战吗。

由这件事,这篇策论又引出了对女子地位的探讨,深度剖析了女子“三从四德”的重要性。

这通篇论点走的就是“每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女人支持”的路子,阐明了若是男子想要仕途顺利,步步高升,身后的女子应当温婉娴静、德行出众、持家大方。

只有这样的女子才能保得家宅安宁,能让男子一心为国,一心在朝,毋须再考虑其他杂事,各司其职,女主内男主外,大祁将会蒸蒸日上,得到利益最大化。

像如杜蘅一般的女子,从之前羽乐郡主一事开始,就太过锋芒毕露。一旦嫁了人,反而会引起家中妯娌不和,丈夫、婆婆都为之所摄,只怕将来家里会鸡飞狗跳,不得安宁。

这样荒谬的言论竟然还引起了不小的波澜,不少人都为之应和。

许多贵女们之前见杜蘅得了这乡君的封号,多有不忿。如今看见这篇策论,更是为之叫好,将其广为传颂。至于男子,这篇策论很多论点都是站在男子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无疑是对他们极为有益的,条条国策又言之有物,令人向往,确是为国为民的好法子。

于是只不过短短三天,这篇策论就已经传遍了整个京城。

杜蘅上街的时候都能看见不少指指点点的目光,甚至还有之前被她胜了的贵女们一脸幸灾乐祸的议论。

“想来她还不知道策论的事儿吧?若是知道了,我看她还怎么得意!”

“这策论的事儿闹得这样大,传到皇上的耳朵里是早晚的,这下我看她的乡君封号也快要保不住了。”

“就是嘛,凭什么她一个庶女还能得乡君,让我们面子往哪里搁!”

“就是就是,我父亲可是从二品官员,凭什么这样的好事就落在她头上了。”

众位贵女异口同声地愤恨着杜蘅越在她们头上,却十分默契地遗忘了当时是她们自己技不如人,输给了杜蘅。

这些议论杜蘅也听在了耳朵里,不过她并没有理会,只淡定地走过,心中却忍不住感慨。

这些女子不知该说是目光短浅,还是家中教育主要以诗词歌赋,女红礼乐,教养德行为主,竟然一点儿都没有发现这篇策论每字每句都触目惊心,句句都在戳女子的脊梁骨,还引为美谈,然这些都是诛心之论。

若是这篇策论真的风行,只怕日后女子连出门的机会都没了,到时候她们就真的是困在家宅一角,只能坐井观天,望洋兴叹。

如果真有这样一天,那到时候的她们,又会不会后悔当时的自己支持了这样一篇策论呢。会不会悔恨,当初是自己将自己逼到了绝路呢。

杜蘅轻笑着摇了摇头。

一女子突然从斜里冲了出来,拦住了杜蘅的去路。

杜蘅顿了顿,定睛一瞧,竟然是正三品柳元大人家的柳大小姐——就是之前与她当街争执的那个。

“柳小姐。”杜蘅冲她微微一笑,打了声招呼,并未行礼。

倒是柳大小姐忸怩了半天,终究是不情愿地福了一福身:“杜乡君。”

杜蘅有些惊讶,没想到这柳大小姐还是个守规矩的,这不落人口舌的教养想必也是她家中教的吧。

“看刚刚柳小姐冲过来的姿势,想必脚是已经全好了,这样我便放心了。”杜蘅冲她笑了一笑。

柳小姐被她说得脸一红,但一见到杜蘅含笑的眼神,她顿时下意识地挺直了腰杆,脸上神色多少有些不自在:“要、要你管啊!”

“敢问柳小姐突然拦住我,是有什么事情吗?”

“哼,你如今已岌岌可危,你以为你还能嚣张多久!”柳小姐抬起下巴一脸傲然,眼神轻蔑。

——虽然在杜蘅看来她这模样多少有些色厉内荏。

“所以柳小姐是过来看我笑话的。”杜蘅笑了笑,笑容诡谲,眸光潋滟:“只是柳小姐来得太早了些,如今就算是要来看我笑话,也是得先给我行礼的呢,柳小姐何不再等几天呢。”

杜蘅这一脸淡定,还含笑打趣,倒是把柳小姐臊得一脸红。

“看来,我还得先行一步了。毕竟没我的允许,柳小姐还不能先告退呢。”杜蘅轻笑了一声,与柳小姐擦肩而过。

柳小姐被落在背后,心头愈发愤懑,然这般吃了个哑巴亏,更是有苦说不出,只得跺了跺脚,愤愤离开。

其他人见柳大小姐都吃了个不软不硬的钉子,即便此时的杜蘅真是岌岌可危,却也不敢触她霉头,于是纷纷鸟作兽散。

这篇策论连着三天都贴在那普济寺寺门上,已经传得是满城风雨。直到第四天,这普济寺的门口竟又贴上了几张纸。

这篇策论本来就饱受关注,乍然又出现了另外一份,众人都不由得围了上去。没想到,这另外一篇,也是一篇策论!然而这第二篇策论竟是字字句句都是针对前一篇策论,对应着这前一篇策论提出的观点,竟是将其批判得一无是处!

这策论一开端就反驳了前篇策论的家宅安宁论,而且直接是从国家谈起,大气更超这前一篇。

这篇策论讲到这大祁朝廷一直便是能人居上,任人唯贤。若是以年龄阅历一概论之,那为何还要举行科举考试,干脆让这辈分最大,排行最前头的来任一品官员,其他的再依次往下排便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