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有谁阻止新农政,朕绝不姑息!”
“若有人阻止商业之发展,朕亦不姑息!”
“若有人盘剥百姓,鱼肉黎民,朕亦绝不姑息!”
“诸位也见过这些年,朕为了推行变革之决心!”
“朕在这里指天发誓,谁若阻挡大明朝之变革,朕必诛之,天亦诛之!”
皇帝的语气是从缓慢,逐步加快,最后飞快。
一口气说完后,下面是鸦雀无声。
这一部分是表决心,表态度,为众人立心。
什么心?
变革之心?
这绝非是热血上涌的空话。
从社学会、经济学和政治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个国家的宏观情况。
政治属于上层建筑,经济属于基础,社会中的人民是土壤。
后世的伟人不是说过吗?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如何理解?
古代政体的诞生,是由民间经济决定的,双方是切合实际情况的。
当经济变了,政体必然要改革。
例如大明朝开国初年,战乱之后百废待兴,最需要的是恢复农业。
但到了明朝末年,民间商业其实已经极具发展了。
这个时候士农工商都和明初已经完全不一样,经济基础变了。
但大明朝的政治结构却没有任何改变。
这就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严重脱节。
最典型的就是,民间商业发达,但朝廷没有完善的商税法,也没有专门管理商业的部门。
基于这些原理,变革是永远存在的。
因为一旦进入商业社会,一旦进入工业时代,经济基础是会一直发展的。
当经济基础一直发展的时候,上层建筑就必须灵活做出调整。
所以,变革也是一直存在的。
可能今日之新政,十年后,就成了旧政,需要更新迭代。
张凡这是要做什么?
这是要将变化,深深印刻在这片土地上。
只有变,只有不断的突破自我,才能更强,才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列!
作为一个21世纪的三好青年,深受21世纪的影响,这一点,他还是非常清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