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突然觉得有些不对劲,决定请假去西京看看。
我带着忐忑不安而又烦躁的心情,直接到长途汽车站去坐车。
在车站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一扭身,突然见到了站在我身边不远处的老三,在出站口正伸着脖子往里张望。
我迅速戴上羽绒服的帽子,扭转身,不让老三看到我。
一会,我听到老三在叫:“晴儿,过来,我在这里!”
接着,我听到了晴儿的声音:“谢谢你,老三,这么冷的天来接我!”
晴儿和老三说话语气很客气。
“怎么样,去了省城学习半个月,收获大不大……”老三接过晴儿手里的行李。
“挺好,学习很有收获,学习间隙,我抽空去拜访了几个同学,还替兰姐去看望了几个大学同学……”
两人边交谈边向外走。
原来晴儿去省城学习归来,老三来接她的。
我无心去品味他们的交谈内容,像做贼一般,怀着难以名状的感受,等他们走远,急忙进站上车,直奔西京,直奔柳月。
傍晚时分,寒风料峭中,我满怀期冀和不安,还有无端的猜疑和寂寥,抵达西京。
从车站下车后,我给柳月打了个传呼:“姐,我已到西京。”
我没有征得柳月的同意就来了西京,我不知道柳月会不会生气,但是,我已经顾不得这么多了,这么久没有柳月的消息,我心中已经快急疯了,如果再不来,或许我就真的疯了。
打完传呼,我在公共候车亭等公共汽车,边不停地看我的bb机。
可是,10分钟过去了,一直没有得到柳月的回复。
我不禁心里有些发毛,柳月别是出差了,不在西京,那我可就惨了,白跑一趟。
看看将近下班时间,我急忙又跑到公用电话亭,咬咬牙,狠狠心,拨打了柳月办公室的电话。
为了不打扰柳月,我自那次打到张处长办公室之后,就再也没有给柳月的办公室打过电话。今天不行了,柳月没有任何消息,我实在是忍不住了,何况我已经来了西京,找不到柳月,我怎么能罢休。
电话打过去,一直没有人接,估计是都下班走了。
我别无他法,抱着试试看的心情,硬着头皮打到张处长办公室,希望他能在,希望能从他那里得到柳月的消息。
电话打通了,电话里传来熟悉的张处长的浑厚而充满磁性的男中音:“喂——哪里?”
“我——张处长,您好,我是江海日报的小江,江峰……”我急忙说。
“哦……小江啊,呵呵……”张处长显然是对我印象深刻而且依然颇佳,语气很友善:“你可真会打电话,我刚要下班,你就打过来了,再晚半分钟,我就关门走人了……怎么?有事吗?”
“哦……是这样,”我急忙说:“我有急事想找柳主任的,可是,打她办公室电话一直没人接……”
我一听,肃然起敬,原来他是这所山村学校的老师。
我顿时来了兴趣,在校长的邀请下坐在旁边的木凳上:“王老师,咱这石屋小学有多少学生?”
“一到五年级,总共13个娃,”王老师憨厚地回答。
“啊——那——有几个老师?”
“就我自己,我是这5个年级的班主任,带他们所有的课程。”王老师淡淡的说道。
我被震动了:“那你在这里干了多少年了?”
“我是这村里唯一的高中生,高中毕业就在村里干民办教师,到现在,有16年了。”
我继续被震动:“你——你竟然干了这么久的民办教师,是什么力量支撑你干了这么久?”
我以为,他会说出一番豪言壮语。
王老师沉默了一会,往灶膛里添加了几根树枝:”为了有朝一日能转成公办老师,那样,我就吃上国库粮了,工资也就高了,孩子以后的发展也就有着落了……”
“那你知道什么时候能转上?”
“不知道,等吧,反正已经等了16年了,国家总会解决民办老师的问题……”王老师浑浊的眼睛里发出希冀的光芒。
我的内心被强烈震撼,当即决定,留下来继续采访。
我安排车子和新闻干事回去,1周后来接我。
我借宿在村长家的西厢房,开始了我新的采访活动。
山里没有信号,bb机自然也收不到柳月的传呼,我只能在夜晚的冷寂和静谧里寄托着对柳月的思念。
接下来的一周时间里,我每日都和王老师在一起,和学校的孩子们在一起,听他们上课,和王老师攀谈。
13个山里娃,分属于不同的5个年级,在同一个教室里上课。王老师一般是先从一年级教起,依次进行,最后是5年级。
所谓年级,也就是一个班,一个班,也就是2-3名学生。
课本只有一套,是王老师自费买来的,用牛皮纸抱着书皮,大家轮流用。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王老师的教学很正规,每天早上升国旗,带领大家唱国歌,然后开始上课,中间还带领孩子们做课间操,放学后安排孩子们站好队,依次出校。
看得出,孩子们对王老师都很尊敬,进校门见了王老师都打敬礼,嘴里叫着:“王老师好!”
“山里穷,大山深,出不去,娃子再不读书不上学,将来就是睁眼瞎,就更走不出这大山了……”王老师对我说。
我从村长口里知道,王老师高中毕业后本可以在城里找份工作,但是看到山里的娃子没人教,没人管,自己主动要求做了村里的民办教师,从此,就开始了16年如一日的执教生涯。
王老师对孩子们很好,很疼孩子们,教学质量也很高,石屋小学每年小学升初中升学率都是100,王老师教出的学生有5个初中毕业后考上了中专,还有一个前年高中毕业后考上了江海大学,这是村里解放后出来的第一个大学生。
我还了解到,王老师的妻子受不了王老师做民办老师的清苦和山里的贫瘠,3年前撇下孩子,悄悄下山走了,到了那里,不知道。从此,王老师就既当爹又当妈,带着女儿吃住在学校。
采访越深入,我的内心就越被更多的感动所充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