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情急之中

“没到,我这是用柳……柳部长的大哥大给你打的电话……”我看了柳月一眼,她正微笑着看着我。

“哦……是柳姐的大哥大啊,”晴儿的声音明显低落下来:“还没到,那你怎么想起给我打电话呢?”

“因为……因为柳部长挂念你,就让我试试给你打个电话。”我情急之中冒出了这句。

“柳姐挂念我?”晴儿的声音有些怀疑:“她挂念我干嘛,我还挂念你们呢……”

晴儿的声音里明显有些担忧和不安。

这时,柳月冲我伸出手,对着大哥大,轻声说:“我和小许说几句吧……”

“你等等,柳部长要和你讲话……”我对晴儿说,接着把电话递给柳月。

柳月接过电话:“小许,是我的,我是柳姐……”

我坐在旁边,听着柳月打电话。

“小江出门在外还记挂着你呢,我就直觉你可能会在办公室,就让小江给你打个电话,你果然在,呵呵……”柳月笑呵呵地说着。

我不知道晴儿在那边说什么,只看见柳月笑得很从容。

“呵呵……小许妹妹,你放心好了,我们都是大人了,外出采访,是工作,我们都知道该怎么做的,你的峰哥做事情很有分寸的,你就放一百个心好了……”

柳月的话显然是一语双关。

“倒是你,在家里要照顾好自己,别让小江多牵挂……”柳月继续说着。

这时,我突然明白了柳月让我给晴儿打电话的用意,她是想给晴儿一个保证,吃一颗定心丸。

我不由暗暗佩服柳月对晴儿的豁达和做事的周到。

一会,柳月将电话递给我:“好了,你和小许说几句吧……”

我接过电话,晴儿在那边的声音明显轻松欢快多了:“峰哥,嘻嘻……别担心我,你自己好好在外照顾身体,别多喝酒,玩的开心点……大哥大打电话,长途费用很贵的,以后别老是用人家电话,也不用老给我打电话了……今天就这样吧,快6点了,我去兰姐家噌晚饭去,老三也去……拜拜!”

和晴儿打完电话,我将大哥大还给柳月:“谢谢你!”

柳月一定明白我的这个“谢谢”包含的用意,因为我看见她的眼神里露出的是无奈和无力。

下午6点,我们一行抵达无锡市委招待所住下,无锡市委宣传部的人员在此恭候并招待了丰盛的晚餐。

当夜无话。

第二天,我们在当地宣传部人员的带领下,深入到无锡的几个乡镇,开始了此行第一站的采访工作。

按照计划,我们在无锡停留时间为2天,采访时间为一天半,剩下半天,热情好客的主人安排我们去游览太湖。

第二天吃过午饭,大家结伴上车去太湖,柳月对秦科长说:“你们去吧,我和江主任要去无锡日报办点事情,晚饭前会合!”

我知道,柳月单独给我安排的报业经营课程开始了。

虽然不能去游览我心目中从小就一直向往的传说中的太湖,但是,我心里一点都不遗憾,因为,我和柳月在一起。

我和柳月打车去了无锡日报社,柳月早已联系好了采访对象——无锡日报社的一位分管经营的副总编。

到达报社的时候,副总编早已带着旗下的几位大将恭候,几位大将分别是广告、发行、印刷三大主业的负责人。

看出来,对方对柳月的到来还是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见到柳月,副总编热情握手:“柳部长,好些年不见了,北京开会一别,你摇身离开报社,成了副部长了,可喜可贺啊……”

原来柳月和这位副总编在北京开会认识的。

柳月向大家介绍我:“江海日报社的江主任。”

柳月刻意介绍地很模糊,既不说我是副主任也不说我是哪个部门的。

“哦……江主任好,欢迎啊欢迎,咱们天下党报是一家哈……”副总编及几位主任依次和我握手。

让我与在北方认识人感到不同的是,这几位没有人对我的年轻提出任何赞扬,在北方的时候,每次见到生人,都会盛赞“江主任小小年纪就担当重任,年轻有为,前途无量……”等等,看来,这这里,年轻干部不稀罕,或许,他们用人的标准就不是按照资历和年龄,而是唯才是用。

这一点在接着下来的座谈中果然得到了验证。

接着柳月说明来意,那就是学习了解无锡日报社的报业经济发展经验,了解报社的报业经济发展情况。

副总编先谈总的,接着广告、发行、印刷分别谈,我和柳月认真听,认真记。

谈完之后,又去实地参观他们的现场。

不听不看不知道,一听一看吓一跳,我做梦也想不到这个和我们平级的地级当报社的经营发展竟然是如此迅速如此壮大,他们发展的思路是如此的超前如此的的贴近市场经济,当我们还在跑财政局要经费保工资每天拼命围着写稿转的时候,他们却已经提出了“以办报为中心,走报业产业化、集团化道路”的发展思路;当我们正在为报纸成了对开大报日报、广告刊发开始突破200万而沾沾自喜的时候,他们却已经开始确立“政治家办报、事业型集团、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多元化发展、社会化服务”的办报方针,开始出彩报日报,广告刊发已经突破5000万元;当我们把配备上电脑打字就称之为办公自动化的时候,他们已经实现了报纸编排完全的自动化,真正告别了纸和笔……

我们刚开始有点钱就急不可耐要搞形象工程,借钱贷款跑财政建高楼,出政绩,他们有钱了干嘛?改善职工生活工作条件,投资发展报业经营,从主业到多元化经营扩展,形成资金的良性循环,滚动发展,他们的报业新闻大厦直到2008年才开始投资建设,比我们的整整晚了13年,但是,他们没有欠账,没有债务,完全是靠市场运作自筹资金建起来的,而马书记东跑西凑借来的钱,建起来的这座新闻大厦,最终却成了烂尾子楼,成为报社沉重的经济包袱,成为埋葬他自己的坟墓。

“我们在经营用人机制上打破了吃“国家饭”的传统,采用聘任制,80年代初,我们就在全国新闻界率先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编辑记者和报业经营管理人才,产生广泛社会影响,全国各地前来应聘者达500多人……”

“1987年1月,我们在江苏省地市报中率先实行自办发行,目前,我们的发行费用比通过邮局发行节省了12,而且报款也提前全部收回,不再受邮局的制约,按月拨付给我们,看他们脸色行事……”

“我们的广告不用上门去拉客户,都是客户自己找上门来,我这个广告部主任的主要职责就是管理策划和监督,有时候,客户为了争广告版面还要找我们的分管老总或者我走后门……目前,我们的广告每年正在以20的速度递增,今年将突破6000万元……”

听着对方几位的介绍,实地察看着他们的现场,我真正开了眼界,内心感受到了震撼,感受到了什么叫差距,什么叫发展的距离,这差距不仅仅是数字的差距,也不仅仅是时间的差距,更是思想的差距。

看得出,柳月同样也很有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