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休屠一派蒸蒸向荣之象形成反差的,是庞德那边的一连串坏消息。马超已经习惯旁的给他带来好消息了,可是这次,庞德却没有给他带来半点利好的消息。
自那日由休屠返回武威之后,庞德就按照马超的指令,将上万武威军查了个遍,始终未能发现马超写在那块儿绢布上的名字,甚至就连一个同名同姓之人都未曾找到。唯恐自己有遗漏,在寻觅第一次未果后,庞德还发起了第二次乃至第三次筛选,仍未找到马超想要找的人。
马超对此也是无奈的很,但他也清楚,对自己吩咐的事情,庞德肯定是极为用心的。绝不存在应付了事的状况存在。
在武威,乃至整个西凉,甚至整个大汉王朝,军中的将士都是分等级的。由统帅亲自指挥的将士,才有资格被称为是精锐,这部分的将士,是有编制的,可以根据军功来升迁;次一等的军士,就是地方的守军了,就拿武威郡来说,武威军是马腾的精锐部队,约有万人之众,相当于是马腾的直属部队,他们平日里就驻扎在武威大营中,随时听候马腾的调遣。
此外,在武威军的各县,还有其他的一些地方军,分别驻守在各地。这些军士便被称为郡兵,等于是后世的地方驻军,战斗力和武器装备以及忠诚度等等,都较直属部队差了许多,马腾麾下的地方驻军,大约也有万人左右;再次一级的,便是辅助兵种了,例如负责做饭的伙夫、喂马的马夫、负责运输的辎重兵等等,他们就相当于是后世的炊事兵、后勤兵一样。
在如此众多的兵员中,庞德都未能找到他们,那就只能说明,八健将中的其余几人,是真的还未曾投军,现在还指不定在什么地方谋生呢。
其实想想也不奇怪。马腾对人才的渴求,比马超的热情还要高,他麾下的百战精锐们,早已经过无数次的精挑细选了,根本不可能有什么遗漏的人才委身其中,马超一无所获也实属正常。
看着垂落到山际的夕阳,马超心情显然有些没落。原本他以为,凭着后世带来的对历史的熟悉度,可以轻而易举的找到一些有用的人才,可没想到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实在是有点大,正所谓理想是美好的,而现实却是骨感的,马超此刻深切的体验到了这种落差。
郁闷归郁闷,可马超却不能什么都不做。时间不等人,历史上所载的韩遂、边章造反的日期越来越近了,留给马超的时间已经不多了。眼下在寻觅人才的方面无法取得成效,马超也只能将这件事暂时放到一边,将全部的心思都转移到另一件事上去了。
庞德在武威郡内的征兵工作早已完成,并且前段时间就已经将所征募的新兵给马超送了过来,现在,是该整合休屠县内所有的有生力量,进行特训的时候了。
季长是马家先人马融的字,马融才高博学,一生著书甚多,门下弟子先后有上千人之多,被人尊为鸿儒马师。后世南宋的范晔著《后汉书》的时候,还刻意为马融单独立传,可见马融对后世的影响之深远了。而他最为出名的弟子,便是郑玄、卢植二人了。
相传,马融不拘于儒者的礼节,设帐授徒之时,时常坐于高堂之上,大堂上挂着华丽的纱帐,前面教授学生,后面则排列着女子奏乐,学生们按照座次传递他所讲授的课程,以这种方法挑选可造之材,最后所选的真传弟子,仅有四人,郑玄与卢植,便是其中之二。
郑玄,字康成,北海郡高密县人,是当世的儒家集大成者,更是一位不世出的大经学家。
卢植,字子干,涿郡人,现居朝中担任尚书之职,不但擅长经学,而且还是一位沙场儒将,幽州的公孙瓒以及刘备那个伪君子,都是师出卢植的门下。
经过马腾这一提醒,马超忍不住在自己脑门的“第三只眼”上狠狠地拍了一下!对啊,自己怎么忘了这两位大儒了呢?他们可都是当世的鸿儒大家,若肯看在逝去的马融面子上,介绍几个可堪重用的人才过来,那不是省却了自己许多的麻烦吗?
况且,刘备那个伪君子起兵,也是依靠了卢植的许多帮扶,自己提前请求卢植帮着寻觅人才,不就等于是进一步挖刘备的墙角了么?这么两全其美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
当下,马超不再耽搁,快步回到自己的卧房,拿出笔墨竹简,一边仔细的思考着,一边开始斟字酌句开始给郑玄、卢植两位名士写信。
开篇的时候,马超介绍了自己的身份,同时表达了对两位名士的敬仰之情,并言明愿意亲自到二人门下以弟子之礼拜见,用词极为的诚恳,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马超的真情实感。然后便略微的提了提武威郡目前人才奇缺的现状,尤其是经过休屠县变故之后,有心报国的自己,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请求两位名士能够施以援手,介绍几个有匡扶汉室的有志之士前来襄助。书信的最后,马超请他们看在马融的面子上,今后对自己多加教导,以及希望他们不要怪罪自己给他们写信所造成的叨扰等等。
等到两封书信写好,马超亲自进行了蜡封,然后命两名胡子军拿上信件,先行返回武威郡,找马腾在信封上加盖上太守印信,以便证明自己身份的真实性,之后再一路快马加鞭送到两位大儒的手中。临行之前,马超一再叮嘱这两名胡子军绝不可将信件半路遗失、见到两位名士的时候一定要谦逊有礼等细节。
看着自己精挑细选出来的两名胡子军飞马远去,马超这才长长的出了一口气。
他知道,郑玄和卢植看在马融的面子上,再加上自己用尽诚意写的这封信,他们一定会派选一些有真材实学的人前来相助的,这只是时间的问题。不出三个月,必会有人手执二人的回信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