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安出兵,到绵竹关下,这一路上,历尽了多少艰难险阻?就连无当飞军,几乎都减员了半数之多!
如今眼看着,只要攻下绵竹,前面便是一片坦途,随时可以围困成都了,以刘禅的暗弱,是绝对不可能抵抗的太过激烈的,甚至效仿当初的刘璋,直接开城投降也说不定。
刘禅投降,便等于是灭了蜀国,这可是奇功一件啊!
要说不眼红,那是不可能的。
但在座之人也都清楚,他们一路杀来,付出了不小的代价,流了不少的血,可水路那边就没有牺牲,没有付出了吗?伏波锐士接连抢滩登陆,强攻巴郡,要说伤亡,绝不在陆路这边之下!
大家都是有功之人,到了最后,谁该拿下最后的功劳?
在官职上,诸葛亮虽然比周瑜高了一级,但此次出征,诸葛亮与周瑜之间,却是没有上下级关系的。诸葛亮担任的是陆路主帅,而周瑜则是担任水军大都督,统率水军,严格来说,两人之间是平级的。
再说爵位,诸葛亮被马超封为武乡侯,周瑜则是都乡侯,二人同为乡侯的爵位,彼此不分上下,谁也不比谁的爵位高。
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一个尴尬的局面,两人到底该由谁来攻下绵竹,直取成都?
如果周瑜是演义中描述的那样,是个心胸狭窄、气量不大的人,说不定周瑜便会抢先一步,率军攻打绵竹了,毕竟他手中有四万多的伏波锐士以及同等数量的蜀军降兵,在精锐的人数和总人数上,都不必诸
葛亮逊色。
但是,演义中的描述,是为了衬托诸葛亮而歪曲了事实的。真正的周瑜气量恢弘,绝不是心胸狭窄之人。
所以,当周瑜来到绵竹关之后,并没有做出下一步的动作,而是和诸葛亮心照不宣,极有默契的同时停止了前进的步伐。
这就说明,诸葛亮和周瑜两个人,都是大局观极强的人,立足于大局,两人同时放弃了立下不世功勋的机会。这两个人,都是可敬可佩的。
诸葛亮和周瑜英雄惜英雄,别的人就未必能做到了。
一向脾气急躁的太史慈猛地站起身来,对诸葛亮大声说道:“相国!我军流了多少血,费了多少力,才杀到绵竹,岂能就此停滞不前?末将请命,愿率军出征,攻克绵竹!”
“胡闹!”
或许是巧合,或许是冥冥之中,真的有所注定。
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样充斥着怒意的两个字,同时在诸葛亮和周瑜的口中发出。
周瑜面带寒霜,冷厉的看着帐下的大将甘宁,怒道:“诸葛相国一路杀来,所付出的艰辛,不再你我
之下。汝若率军前往拿下了绵竹,岂非是要激起我大梁内部的矛盾?汝要牢记,这义勇军,不是我周瑜的,亦不是诸葛相国的,而是吾王的!义勇军中,只能有吾王一个声音,而决不能出现其他任何人的声音,包括诸葛相国和我周瑜!”
甘宁瞬间红了脸。他的年纪在周瑜之上,可面对周瑜的这一番斥责,甘宁却心服口服,不敢反驳,讪讪的抱拳行礼,答道:“大都督教训的是,是末将莽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