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糍粑(二)

让米粒完全泡涨、透水之后,滤干水分再上木甑蒸制。蒸制糯米地火候也是需要掌握得很到位才行,因为过熟容易让饭泥过于蔫趴,没有弹性;若是没有熟透,做出来地糍粑就会有半生不熟地米心,影响口感。

因此,糯米都是在接近九成熟地时候出锅,然后在捶打地过程之中利用余热让它完全熟透。这样就能作出弹性好、韧性足地饭泥了。

捶打糯米的技巧也是很讲究的,因为糯米本身的黏性很足,如果不是捶打技巧很好的人动手,很容易就造成木棍和饭泥互相打架的现象。

只见陈松陈竹两人手中的木棍上下纷飞,深得‘快、准、稳、狠’的四字要诀,看得洛桐眼花缭乱。每一次捶打就如同是蜻蜓点水一般,触之即收,两人手中的木棍根本就没有在石臼里面停留过多的时间。

更让站在一旁的盛栖梧惊奇地是陈松兄弟俩人的木棍每一次都捶打在饭团之上,没有一次是敲打在石臼的本身。

再看看两人手上暴起的青筋,发白的手指,洛桐就知道其实两人并不像面上表现出来的那么轻松,这打糍粑的活儿还真的是一份既需要技巧又需要体力的活计。

从头到尾,陈松陈竹的速度一点都没有变化,没有出现时快时慢的情况,这种情况表示他们两人拥有着极为丰富的经验。若是不懂技巧的人来捶打,估计就是前面犹如暴风骤雨,接下来就软绵无力了。

渐渐地,原本晶莹剔透的糯米粒在两根栎木棍的不断敲打之下,慢慢地变形,失去了本身自有的特征,混淆到了一起。混成一团的饭泥本身带着一种乳白色,但是又在散发着一种很晶莹的亮光,有点像是牛奶果冻一般。

糍粑是洛桐她们市里的特产,但是洛桐平时都是买的加工好的,从来没有见过糍粑的制作过程。今天能够亲眼见到了,洛桐别提多好奇了,她双手托着腮,凤眼微微睁大,细细地看着大家的一举一动。

陈奶奶正在灶台下面烧火,大锅上搁着一个木制的器具。它的直径大概在半米左右,高约六十公分,外观看上去像是个巨大的木桶。洛桐猜测那应该是蒸饭的用具,因为她能闻到里面有糯米香味透出来。

很快,陈大爷的两个儿子陈松陈竹就合力将那个大木桶给抬了下来。洛桐这才看清楚形状。原来一开始这个“木桶”的底部架在锅上,,看不清全貌。

现在看来它的形状有点怪异,下窄上宽。盛栖梧看了看和洛桐介绍说这是一种蒸饭用的器具——木甑。‘木甑’是由厚厚的木板箍成,下部置一竹篾片编成尖顶斗笠形的隔板,既可以使米不沾上锅里的水,又方便蒸汽进入。

每一次蒸制糯米都是需要用到这个器具,只要把它搁置在水滚的大锅之上,只要很短的时间就可以把里面的米饭蒸熟。时间短、效率高,并且蒸制的米饭干爽松散,不会出现结块粘稠的现象。

民间高超的传统技艺能把‘木甑’做成密不透风的水准,不会因为漏气而导致蒸制的米饭没有办法熟透。其中用木片箍成的‘木甑’还有一个很好的特性,就是木头可以吸收水蒸气凝结的水珠,避免水珠落入米饭里面,使得米饭过于黏稠。

另外,一些条件好的家庭,也会使用略带香气的木料制成木甑,这样蒸制出来的米饭就会微微带着一丝香木的清香,更添一种风味。

现在市面上有一种用陶泥烧制的陶甑,虽然不用麻烦的制作,密封性能也很好,但是要想蒸制出最好的糯米饭,还是得用木甑。

陈奶奶把木甑的盖子揭开,只见一股热气蒸腾而起,在略微寒冷的空气中凝成水雾,并且散发出一股更为浓郁的香味。

陈松陈竹一起使劲,把木甑的开口往石臼上一倒,洛桐就看到一天晶莹剔透的饭团‘噗通’地掉进了石臼之中。原本是整齐一块的糯米在重力的作用之下,慢慢地向着两边倒下去,糯米粒之间并没有粘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