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六章 鬼市

于是大爷掏出一沓红色的“毛爷爷”递给摊贩,钱货两清,揣走了。盛栖梧也看到了这一幕,他说:“老爷子应该是都看中了,但是先挑其中贵的那一个杀价,把价钱杀低,再把便宜的那对儿一起捎上买了。”

可见,这砍价的学问还挺深。换作是洛桐,她还真不会砍价,只有被宰的命。

盛栖梧平日看的古籍比较多,因此就直接冲着那些卖古籍的摊子去了。洛桐是无所谓,她纯粹是来长见识的,自然是盛栖梧去哪里她就去哪里了。

很快,两人就在一个旧书摊前面停了下来。这个书摊上书很多,但是摆放地却很整齐,书也收拾地干干净净的,看着就让人心情好。

摊主是位六十多岁的大爷,看着就还很硬朗。洛桐看到他就好像看到赵老一样,感觉就是一位很有知识的人。

洛桐看到一些摊主为保护品相和防尘,还给旧书套上塑料袋,甚至贴上标签,简要注明版本和评介等,让人一目了然,心生好感。

但是这个旧书摊上是什么价格标签都没有,想来这是心中有书,对这些是有研究的。

洛桐粗略看了看,四大名著赫然在列,其余的诸如诗经、论语、大学、中庸等俱都在的。盛栖梧在摊位前蹲下,目光被摊位上的一套四库全书吸引了。

洛桐对这些古籍没有什么兴趣,她就是喜欢看植物和动物方面的书籍。但是这个老人家这里的书都是这种大部头的,洛桐看了就觉得眼晕。这不是她不尊重国学,而是她实在是没有那个欣赏的细胞。

因此见盛栖梧看得津津有味,正好对面有一个卖工艺品的小摊子,洛桐和盛栖梧说了声,自己去对面淘宝了。

行家看门道,淘宝要赶早,要说起北京文化市场早市,潘家园旧货市场周末四五点灯火通明、手电白光交织,各位买家来这里练眼力、砍价练嘴皮子,已成京城一景。

潘家园“鬼市”称谓由来已久,过去北京的鬼市又叫夜市,也称晓市。过去的夜市指的是从后半夜开始,以天亮为限,天亮就收摊,百姓形象地称为“三更半夜撂地摊的买卖”。

据说从晚清到民国在京师很是有名,如崇文门外的“东晓市”、宣武门外的“夜市”和德胜门外的“晓市”等。

据史料记载,宋代“鬼市”已经盛行,老北京的“鬼市”可追溯到清末民初。当时国运衰落导致了许多达官显贵家道没落,于是就有人将家中的古玩拿出来变卖。

对于这些曾经的皇亲国戚来说,街头叫卖绝对是件有失身份的事,因此他们只能选在凌晨三、四点打着灯笼交易。

想当年,“鬼市”上还经常卖一些通常不便言说的、来路不明的物品,但不论是那种情况,大多数货真价实的宝贝都只能忍痛贱价出售,于是就有了“鬼市常出好货”的说法。

潘家园蜚声海内外,它的“鬼市”极富传奇色彩。九月天,晨曦微露,唐代木器、明清的青花瓷器、民国木雕、解放前老物家什,以及来自俄罗斯的琥珀、印度的佛像、加拿大的斑斓石等等,沐浴着朦胧晨光绽放着岁月的光华。

潘家园已是人声鼎沸,各地口音的摊主已经开始在店铺和摊位前开始了新的忙碌。在潘家园赶凌晨四点来淘货的,不是行家也绝对是搞了多年收藏的人。

对于商户来说早来是为了占摊位,大约4、5点钟,基本上摊位就占完了,过道也早被挤得水泄不通。

真正明白“潘家园”的人很少大白天来这里闲逛,因为真正的好东西全在凌晨开市之初的那个把小时“露脸儿”。这就是所谓的“行家看门道,淘宝要赶早”说法的由来。

这不洛桐和盛栖梧两人还没有到四点半就到了潘家园的大门,他们就是好奇,想来长长见识。

传说中的鬼市是没有叫卖声的,这是鬼市老一辈人定下的规矩,因为鬼市是夜晚的活动,子夜时分、阴阳交替、百鬼夜行,人们怕叫卖声惊扰了四方鬼神、吓跑了各路财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