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经筒旁边还开有耳孔,系着小坠子,转动圆筒下面的手柄,小坠子也随之而动,靠惯性加速转经筒的旋转。
店家解释道,随着转经筒的快速旋转,转经人认定,他的功德也在快速地积累。
这般逗留了半个小时,道路上忽然骚动起来。那些互不相识的人们--有来自藏北牧区穿白袍的,有来自康巴山地盘英雄结的,还有住在八角街区、衣着亮丽的……
总之,各式各样的信徒,像是突然接到了一项无声的命令,在洛桐猛然感到一阵骚动之后,便开始严格地按顺时针方向沿着这条环形路走下去。
这个店家也不例外,从柜子里摸出一个银制的转经筒,顺时针拨弄着手上的转经筒,顺着人流走了下去。
洛桐不明所以,次仁卓玛解释:“这是八角街转经道,是藏族群众心中最重要的一条转经道,藏语意为“中圈”,是相对于“林廓”和大昭寺内的“囊廓”而言。”
“在藏语的方言中,“转经”也称为“朝佛”,有朝向“佛”这个最高中心、向神圣不断接近靠拢的意味。”
次仁卓玛虽然没有来过拉萨,并不代表她不知道这些。她平时爱看书,对这些有一定的了解。
洛桐看着人们虔诚地绕着街道而行,不时地转着手上的转经筒,口中还念念有词。
她深刻地感受到了,在这里,宗教信仰是多么的神圣。转经队伍里除少数游方僧外,大都是普通善男信女。
“这里从时段来看,清晨以老年人居多,白天则是从四面八方来的善男信女,到了晚上,就是商人们转经的最佳时机。”
“白天来到八廓街,可以看到街上几乎所有的人都在沿街按顺时针方向朝前走着转着,看似走向一个认定的目标,可走着走着又回了原处,不断重复开始和开始重复。”
仓央嘉措的代表作有《那一世》、《问佛》、《不负如来不负卿》、《十诫诗》等。
当初仓央嘉措住进大昭寺,就曾经留下了许多有关大昭寺的诗歌。
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藏传佛教的中心是拉萨,拉萨的中心是大昭寺。先有大昭寺,后有拉萨城,如今的拉萨就是从山羊驮土而建的大昭寺开始的。
相传松赞干布迁都到如今的拉萨时还是一片荒草沙滩,后为建造大昭寺和小昭寺用山羊背土填卧塘。
寺庙建好后,传教僧人和前来朝佛的人增多,成了藏传佛教的朝拜中心圣地,寺奉着佛祖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
在藏传佛教信仰覆盖地区,笃信佛教的信徒们用最艰苦也最虔诚的方式磕着长头,历经艰辛,就是为了在这座神圣的佛像前,祈福朝拜。
在拉萨,随处都能够见到有关佛教的东西,连那一条著名的藏族特色商业街八廓街都无处不是宗教的影子。
建筑上方飘扬的经幡,招展的风马旗,席地而坐的喇嘛,无处不在的转经筒,旁若无人磕长头的信徒们。
需要何等的毅志与信仰,才能这般不辞艰辛,一拜一拜丈量到圣宫的土地。在这里,不能入乡随俗便意味着一无所获。
在这里,若不怀抱一颗虔诚的心,便无法理解那些五体投地磕长头的藏民信徒,也无法真正融入这些带着远古历史尘迹的寺庙之中。
走进拉萨,洛桐觉得整个人都静了下来。或许是因为这里的人们太虔诚了,让她也不自觉地端正了心态,原先抱着的玩玩的心思也消失不见。
找了家酒店安顿好,盛栖梧和洛桐带着卓玛去了酒店附近的八廓街。
没错,是他们带着次仁卓玛。卓玛也就是个19岁的女生,平时也没有来过拉萨。他们两个毕竟年长一些,自然要照顾好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