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天生神力

天下圣道 二水化石 3533 字 9个月前

见到樊小金站了起来,萧玉笑道:“你坐着,萧某将手搭在你的肩上,只要你能站起来,就算是你的力气大。”

说话间的功夫,萧玉走到樊小金面前。

樊小金犹豫了一下,对着萧玉拱了拱手,就坐了下来。

萧玉先轻轻将手搭在了樊小金肩头,然后对着樊小金笑着点了点头。

见到萧玉准备好了,樊小金就双腿一用力,就准备站起来。

准备站起之时,樊小金才发现,萧玉看似没用什么力气,可是那一只手的力量却极大。

萧玉没有什么天赋异禀,可是他修炼的《金阳诀》却是一门兼修肉身的功法,他肉身的力气要比绝大多数同阶的修炼者大,不过,他与人对敌之时基本不依靠肉身的力气,因此也没有一个人知道萧玉还有一身不俗的力气。

发现自己无法依靠肉身的力量站起来,樊小金离开就催动了自身的元气。

萧玉只见樊小金身上出现了淡淡的黄色光华,接着就感到一股巨力传到了他的手上,他刚想用力,樊小金就站了起来。

“他的力气的确可以称得上是神力,不过,若不是他的修炼功法刚好可以发挥其天赋的话,他那一身蛮力也只能用来对付没修炼出元气的人。”

萧玉一边想着,一边催动真元,以火生土的玄奥将真元转化成精纯的土行力量,然后将那股土行力量压在了樊小金的身上。

樊小金被萧玉压的直接坐在了椅子上,却没有将椅子压碎。

萧玉对力量的控制十分的精确,樊小金也不差。

在使劲全力的时候,樊小金在坚石铺的地面上踩出了两个清晰的脚印,却也没有伤到他坐的那张椅子。

罗尘知道樊小金的力气有多大,此时见到萧玉轻轻松松就压制住了樊小金,眼中不禁闪过一丝异样的神采。

好一会,萧玉缓缓的收回了真元,樊小金慢慢的站了起来。

“多谢主上!”

若是萧玉猛的收回真元的话,樊小金即使不会受伤,也不会出个大洋相。

萧玉点点头,看着樊小金说道:“我手上有几种增加力气的秘法刚好适合你修炼,等有空的时候,我传给你。”

“多谢主上!”

“嗯!”

应了一声,萧玉就将目光转到了跟随着林北文一起走进议事厅的那些人身上。

跟在林北文身后的那些人就是这段时间来投靠萧玉的门客,这些人里面,萧玉只见过其中的几个。

这些前来投奔萧玉的门客,修为都在先天境,不过,没有一个是先天圆满修为的,在修炼界都属于底层的修炼者。

给萧玉一些时间,萧玉也能在他麾下的士兵中培养一些这样的高手,不过,这些修炼者既然来投奔他,他也并没有轻视这些修为很难达到长生境的修炼者。

在听林北文一一介绍了这些门客的姓名来历之后,萧玉就下令摆下宴席,招待这些投奔他的门客。

酒宴之上,萧玉尽量做到左右逢源,不让任何一个门客受到冷落;酒宴之后,大部分的门客都下去了,而林北文却将罗尘与樊小金留了下来。

眨眼间,两个多月的时间过去。

在没想到短时间内造出大量可用于打水战的战船的办法之前,萧玉在血虎卫来到两峡关之后,就带着大量炼弓材料来到鹤嘴山下的那个地火眼之中为那些血虎卫炼制血虎弓。

由于萧玉每天会抽出一段不短的世间听萧天赞讲各种佛经的精义,故而,两个多月的时间过去了,他也仅仅只炼制出了一千三百多把血虎弓。

这一天,萧玉即将把一把弓身锻造好的时候,他感应到了夏禹的气息。

“他回来了!”

萧玉心底一喜,也不将那把快完成的弓身锻造好,意念一动,将弓身、黑玉砧、黑玉锤收进须弥珠,身形一闪,就从地火眼中钻了出来。

一见到夏禹,萧玉就发现他的脸色有些不对。

“前辈受伤了?”

“在营州城外收集那些战死的士兵的魂魄的时候,被何天化发现了,一时不查,被的天雷锤打了一下。”

“何天化?”

萧玉轻皱了一下眉头,感应了一下夏禹的气息,传音道:“前辈这段时间好好修养一番,收集冤魂的事情以后再说。”

夏禹点了点头,将萧玉当初交给他的鬼王旗全部拿了出来。

鬼王旗是萧玉的法器,夏禹刚将鬼王旗拿出来,萧玉就察觉到那一百八十面鬼王旗中的魂魄超过了六十万。

“这么多?”

“不算多!要不是属下身上有伤的话,属下到连天郡走一趟,至少能收集百万冤魂。”

连天郡是天下三十七郡之中最乱的一个郡,占据着连天郡的是大大小小的马贼帮派,这些马贼帮派行事毫无顾忌,故而,每一年连天郡死的人的数目并不比战死在战场上的那些士兵的人数小。

萧玉点点头,从夏禹手上接过鬼王旗,身形一动,当先朝着上面潜去。

来到外面之后,萧玉看着夏禹问道:“前辈是到关家镇附近修炼,还是跟晚辈一起回两峡关?”

“属下跟主上一起回两峡关吧!”

即使萧玉与夏禹没有使出全力赶路,他们还是只用了一天的时间就行到了两峡关。

刚进将军府,萧玉就发现将军府内多了不少陌生人。

萧玉不认得那些陌生人,那些陌生人却都认得萧玉。

虽然不知道那些陌生人是什么人,在那些陌生人上前行礼的时候,萧玉都一一回礼,表现的极为客气。

萧玉还没走到议事厅,林北文就带着两个萧玉没见过的中年人迎了上来。

“主上回来了!”

“嗯!”

萧玉应了一声,就将目光转到了那两个中年人身上。

两个中年人中,目光清澈、面色清瘦的那个做书生打扮,背后背着一把大斧那个中年人则像一个农夫一般透着憨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