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县令道:“不光是县衙。县学、富户们的祠堂、乡绅们的府邸,全让我征用了一律让灾民们住进去。”
贺六道:“你这么干,那些乡绅富户们能乐意么”
林县令道:“肯定不乐意啊。但是下官已经贴出了告示。你们不让灾民住进你们家,我就让你们住进县衙大牢。告示一出,乡绅富户们只能听命。”
王锡爵问:“户部调拨的粮米运到你们县了么”
林县令道:“全都运到了。”
贺六连忙问:“你的上司衙门可有克扣情事”
林县令摇头:“咳,上差。谁敢克扣啊皇上下了旨,谁克扣赈灾粮款,只要够六十两就要杀头各府有阁老们盯着,各县又有锦衣卫和户部、吏部的上官们盯着。没人敢从灾民嘴里抠粮食户部批给宛平二十万担粮,一担不差,全都运到了我们县。”
王锡爵问道:“你的赈灾粥场设在了哪里”
林县令道:“本县一共设了九十六个粥场。就近设在灾民居住的地方。譬如我这县衙里,一共有三处粥场。后衙一个,三班值房外一个,六房外一个。”
贺六道:“哦好,那你领我们进县衙。我们看看你的粥场开的怎么样。”
林县令领着贺六、王锡爵进了县衙后衙。
后衙的四十几间房子里,满满当当的住满了灾民。后衙院中,摆着一口大锅。大锅热气腾腾的,正煮着粥。几百名百姓正排着队,等着领粥。几名衙役在队伍旁边,维持着秩序。
三人信步走到大锅旁边。
林县令拿起一把筷子,递给贺六:“上差,大明粥场赈灾的规矩。粥要厚可插筷子,筷子倒了,粥场官员人头落地请您检查赈粥吧”
贺六拿起那把筷子,扔到锅中,筷子全都在厚粥上立住了,一根没倒。
贺六满意的点点头:“好也只有这样的粥,才能救灾民的命林县令,你干得不错。”
这时候,王锡爵发现了一件怪事。每有一名灾民,领了一碗粥。大锅旁边便有一个书吏打扮的人,在一个册子上画上一笔。那册子上,满满当当都是“正”字。
王锡爵指了指书吏,问林县令:“林县令,这是”
林县令解释道:“朝廷拨给我们宛平的粮米,每一粒都要送到灾民的嘴里百姓每领一碗粥,我都要让人记账。省得灾情过去,赈灾粮款的账目不清”
贺六情不自禁的拍了拍林县令的肩膀:“林县令你可真有办法”
林县令又道:“张首辅在太后面前立下了军令状。饿死三百人,内阁五阁老集体免职。我让我手下的人,也给我立了军令状。宛平要是饿死一个人,县丞、主簿、教谕、巡检、三班班头,全都滚回家抱孩子”
贺六和王锡爵赶了一上晌的路,水米没打牙。二人的肚子竟不争气的“咕咕咕”响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