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很可能是,ok你拍了一部好电影,但是抱歉,钱被渠道赚走了,你亏损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当年国内张一谋导演拍《一个都不能少》的时候,初出茅庐的张伟平因为不了解发行这个环节,投资2600万人民币,可最后还是只能以800多万买断给发行方,最终亏了血本。
产生这样的现象原因在于:无论是院线,还是传媒,或者是审核的政府机构,全部都是由人建立起来的渠道,而这些所谓渠道,简单来说都是由一个关键串联的——发行人(发行机构)
比方说,未来中国最牛的渠道商——中国电影公司,因为中影掌握引进美国大片的权力,可以安排档期,同时他们与院线是直属关系,所有院线无论是国企还是私人投资,都是由政府审批,双方之间几乎就是利益共同体。
所以在国内曾经出现过一个现象,有几年无论是内地,还是香港的电影,在上映发行的时候,几乎都拉上中影老总的韩三评挂上发行人,同时也必须要拉上中影集团的一部分投资,这在行业内就叫利益捆绑。
为什么有些电影在拉投资的时候,恨不得拉上中影,华夏,保利博纳……等十几个作为同行的投资方,有时候并不是因为拉不到足够的资金,而是人人都明白,想要自己的电影在中国市场盈利,就必须要这些拥有渠道资源的企业来一起投资。
而北美市场虽然更规范一些,可当中道理却是同样的。
梦工厂出品的电影确实很优秀,可全世界每年称得上优秀电影,怎么说也有二十部左右吧。
那些大的发行方为什么要扶持梦工厂这个竞争对手,而砸自己饭碗?你说自己有钱想花钱推广?好吧,你完成可以自己去跟全美国的院线,杂志,电视台一家家的谈合作去,如果一切都顺利,没与遇上任何的天灾人祸,或许在十五年后……你也可以在北美建立起跟好莱坞八大公司一样规模发行渠道。
李小乐以前还经常听过,国内不是有那些所谓煤矿主,拿着上亿现金猛砸电影想狠捞一笔的传说吗,可这种独立投资的电影能赚到钱吗?
通常他们在找人咨询这个问题后,对方都会给这些煤矿主讲一个故事。
“《教父》的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在1981年曾经如日中天,然后他开始希望摆脱所有约束,于是抛开所有让他厌倦的好莱坞商人,独立投资制作了影片《心上人》,结果马上从《现代启示录》一亿八千万票房,跌倒100万美元的票房,如果你认为你有钱,就可以抛开整个行业自己干,也可以试试。”
听完这个故事,煤矿主们沉默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前世在剧组工作的时候,李小乐也见过不少年轻的电影人,喝醉酒后就臭骂这些圈内的旧势力不是东西,李小乐自己当然也骂过,可现在他的思维模式经过这么多年的历练,开始慢慢成熟起来。
只换个角度一想,就觉得其实这种被传统实力垄断发行渠道是完全是合理的!
在北美人家华纳公司创始人华纳兄弟在1918年就开始扛着摄像机在露天放电影,而在中国,中影前身那些几家电影公司从新中国成立起,就负责在内地建电影院,整个国内电影基础都是他们一滴一点创建起来的。
就算资历最浅的宝利博纳的那几个创始人,也是在90年代中国电影最低谷的时候,拿着拷贝跑遍了全中国的电影院,无数陪人喝到胃出血,花了10多年才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市场渠道。
可以说整个世界的电影行业能发展到今天这个数千亿美金盈利,全部都是由他们花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缔造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