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考县试的时候,需要考生五人联保。所以王悠他们排队的时候,是跟另外两个人凑成一起排队的,方便大家互相认识。
王悠、王愈和王晨跟另外两人互相见过礼之后就互道姓名,进行了交谈。
那两人其中一个是跟王悠岁数相当的年轻人,姓穆,看上去就是一个文弱书生的样子。他的脸色苍白,黑眼圈有点重,估计最近熬夜冲刺,使劲看书了吧。
另一个人是一个姓范的中年人,跟堂兄差不多的年纪,也是四十岁出头。堂兄脸上留的胡子比较短,但是这位范大叔的脸上是一圈黑黑密密的胡子,修整得很漂亮。人到中年,注重自己的仪表,即便凌晨出门考试,也把自己拾掇得干净整洁,避免自己成为一个油腻的中年男子,这样的行为举止是值得赞赏的。但是在某些特定的场合,这样的人也是会遭到别人的轻视和嘲笑的,例如现在。
王悠轻微地转着头左看右看,发现前后排队的考生们有大部分都对范大叔行“注目礼”,然后压低声音说悄悄话。
虽然现在天还没亮,靠灯光烛火照明,人可能会看不清周围的一些事物,但是王悠就清楚地看到了周围考生们脸上的取笑范大叔的脸色。
而范大叔老神在在,揣着手,好像完全没有受到周围考生们窃窃私语的干扰。县试考试的时间是在二月,现在天气还冷,衣着单薄的考生确实偶尔有人会像范大叔一样揣着手的。不过这些他们都是冷得打哆嗦,缩成一团,范大叔却是昂首挺胸,站得笔直。
王悠明白那些考生们在取笑什么。他们在取笑范大叔的年纪。
古代的男孩子们,一般四五岁就被送进私塾启蒙了,然后经过十年的寒窗苦读,到十六七岁就可以有希望考中秀才。
聪明一些的人可以提早几年参加考试。王悠记得上辈子上历史课的时候听到过,梁启超十岁就参加科举考试了,十二岁中了秀才,十七岁的时候就中了举人。他十九岁拜康有为为师的时候,造成了很大的轰动,因为他是年轻有为的举人,而康有为人到中年了,却连秀才都考不上。
在古代,参加科举考试的人,什么岁数考什么试,好像都有默认的规矩的。
像范大叔这样的一个中年人,四十岁了还没考中秀才的“前浪”,现在还来跟小一轮的“后浪”们一起应考,被嘲笑也是正常现象了。
如果要做一个比喻的话,范大叔就像是现代的大龄剩男,来考场就跟去相亲会似的,小年轻们当然会嘲笑、敌视跟他们抢“老婆”的范大叔了。
十五岁的王晨,“十八岁”的王愈,他们来参加县试,这个年纪刚刚好。
至于王悠,咳咳,二十一岁的他也勉强不在被嘲笑的行列。要是再过个九年十年,王悠还没考中秀才,那他也得跟范大叔一样修炼自己的脸皮,把脸皮练得跟城墙一样厚,才能在被小辈们肆意嘲笑的情况下保持淡定。
其实就算三四十岁也考不中秀才又有什么关系呢?
历史上屡试不中,至死都没有多大功名的才子多的是啊!
上辈子中学课本里学到的文言文《项脊轩志》,它的作者是明代散文大家归有光。他是八股文大师,写的八股文就跟现代的高考满分作文似的,被大家买去看,都传疯了。可是他中了举人之后就是考了八次都不考中进士。
清代的蒲松龄也是。他考中秀才之后,在科举场中极不得志,明明是满腹实学的人,可就是考不中举人。但是他却创作出了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不知道养活和成就了多少现代的导演和演员。
上辈子,王悠很喜欢张国荣和王祖贤版本的《倩女幽魂》。它可是源自《聊斋志异》里的一个鬼故事《聂小倩》的。
眼前的范大叔,说不定也是这么一个很有才华,但是被科举耽误了的才子呢?